張路,字玉馳,號平山,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曾為太學生,但屢試不第,轉而寄情於繪畫。初學宮廷畫家王諤的謹細游絲描,後改學吳偉的豪邁筆法,並更為渾厚。除人物畫類似吳偉外,其山水畫則具有戴進風貌。張路的作品深受當時北方文士歡迎,卻也因此出現許多品質低劣的仿製之作,導致世人對吳偉一脈浙派人物畫的印象不佳。特別如錢塘文士高濂,更將張路與鄭文林、張復、鍾禮、蔣嵩、汪肇等人,歸為筆法恣意狂放的「邪學狂態」之流。然而高濂的評論,反映的是當時文人鑑賞品味與市場趨向的不同偏好,不應以此一味貶抑明代中晚期以來浙派畫家的藝術成就。
以神仙獻壽為題材的繪畫,流行於明代院體浙派畫家間,反映了當時慶壽文化之興盛。此類作品皆繪有清晰可辨的祝壽符碼,例如宮廷畫家商喜的《四仙拱壽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畫中繪寒山、拾得、劉海蟾、李鐵拐正在橫渡波濤洶湧的海面,並皆仰望天上騎鶴而去的壽星——南極老人。又如吳偉的《東方朔偷桃圖》(曼荷蓮學院美術館),則描繪東方朔於西王母處偷得仙桃後匆忙離去的景象。北山堂此件張路的《仙人瑞鹿圖》,亦可歸為此類神仙獻壽的作品。畫中持杖仙人的身分雖然難以辨識,但在胸前倚抱的巨型卷軸上,寫有「嵩祝」二字,即祝賀人壽比嵩山之意,而伴隨著仙人身後的祥瑞白鹿,亦點明了此畫為吉祥慶壽之作。
《仙人瑞鹿圖》僅於人物的冠飾、雙唇、衣襟、袖邊、腰帶、鞋履等處略施薄彩,而寬袍大袖則以富於提頓、轉折變化的線條勾出。自吳偉以來,具速度感,且輕重、濃淡對比強烈的線條,成為明代中晚期浙派畫家常用來表現人物瀟灑、頹蕩氣質的重要媒介。《仙人瑞鹿圖》中勁挺的墨線與末端的飛白效果,一方面呈現出張路個人的運筆特色,另一方面也賦予畫中仙人縱逸不羈的性格。相較於上海博物館所藏張路《神仙圖冊》中細緻淋漓的衣紋線條,《仙人瑞鹿圖》的線條略顯粗疏,相信與作品作為掛軸的大尺幅有關。此作不施背景,僅以風格強烈的線條醞釀畫面氛圍的畫法,也可見於張路其他傳世的神仙圖軸中,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麻姑獻壽圖》《鳳凰女仙圖》,天津市博物館的《二仙圖》等。
(何嘉誼撰寫條目,見《北山汲古:中國繪畫》頁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