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一世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處死,是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國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間捲入了與英格蘭議會的權力鬥爭,他試圖獲得王室的收入,而議會則試圖節制國王自以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對他的行為,認為他是殘暴的獨裁者。尤其是他干擾英格蘭與蘇格蘭教會的活動,未徵得議會同意就任意向民眾徵稅。
查理一世在位期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混亂的宗教衝突。臣民們普遍不信任他們國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戰爭中,他的失誤成功的幫助了新教勢力,然而另外一個事實卻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還重用當時具有爭議的教會人物,例如理察·蒙塔古和威廉·勞德,他們都曾任查理一世時期的坎特伯里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認為這樣做使得英格蘭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關係太緊密了。此後,查理一世還試圖迫使蘇格蘭進行宗教改革,從而引發了主教戰爭。這一切都使英格蘭和蘇格蘭國會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最終促成了查理一世的滅亡。
在查理一世最後的幾年中,由於企圖推翻英格蘭與蘇格蘭國會的權威,他與國會之間爆發了戰爭,史稱為英國內戰。同時他又利用自己英國國教領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喀爾文派清教徒的不滿。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國內戰中被擊敗後,國會希望他能夠接受君主立憲制。然而查理一世執迷不悟,他與蘇格蘭結盟,並逃到了懷特島郡,這種行為徹底激怒了國會,從而導致了第二次英國內戰查理一世再次被擊敗,隨後他被拘捕,審判,定罪,並以叛國罪處死。君主制瓦解,英格蘭成了共和國,名為英格蘭共和國,由國會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獨裁執政,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克倫威爾空位期。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後繼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復辟後才得以行使君主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