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甲骨文中,“qìn”字(汉字:声)是人耳对击磬的感受。磬的音量小于钟,但音色清脆,富有穿透力,以编钟、编磬为主奏乐器的音乐源自商代,盛于周代,是当时宫廷音乐的主流。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共32块石磬,由大理石和花岗岩磨制而成。磬块呈倨句形,多数刻有编号和乐律铭文,分2层悬挂在横梁上,每层均为16件,由小到大依次排列。每件磬块可发出1个音阶,依照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越三个八度。
两只龙首、鹤颈、鸟身、鳖足的怪兽作为铜柱支撑着磬架,上下两根横梁满饰错金云纹,两端作透雕龙形,每根横梁的底部都等距离焊铸着17个铜环,搭配32副S形挂钩,用以悬挂磬块。这是迄今所知造型最精美、也是磬块数量最多的编磬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