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牘作窄長方形,正面上方先凸刻立人形象,後墨繪線條。立人身穿長袍,拱手作揖,腹部書「松人」二字。正面其餘部位及背面、右側面均墨書長篇解除文字。大意為王洛子去世後,王氏家人請天帝使者(施法之巫師方士)為死者解除罪謫、為家中生者禳除災殃,並以松人代替死者在陰間受盤問及服役。
東漢魏晉時期,人們迷信鬼神,常於墓中置解除文,或稱鎮墓文,目的是為死者解謫,為生人除殃。以朱墨書於陶瓶上為多,亦有書於鉛券或刻於石上者。此木牘亦屬此類書有解除文字的早期道教方術物品。
木牘中所見的解除活動包括解謫、解注及解復重拘校等,均見於過去發現東漢晚期陶瓶解除文。解除活動中常利用偶人作為替身,以往曾發現有以鉛人代死者,像這塊「松人」解除木牘以「松人」作偶人者則屬首見。此塊「松人」解除木牘是迄今所見唯一一塊既有圖像,又有長篇文字的解除文,對理解和研究東漢以後流行的鎮墓文、解謫文提供了新的寶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