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松人」木牘 正面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

木牘作窄長方形,正面上方先凸刻立人形象,後墨繪線條。立人身穿長袍,拱手作揖,腹部書「松人」二字。正面其餘部位及背面、右側面均墨書長篇解除文字。大意為王洛子去世後,王氏家人請天帝使者(施法之巫師方士)為死者解除罪謫、為家中生者禳除災殃,並以松人代替死者在陰間受盤問及服役。

東漢魏晉時期,人們迷信鬼神,常於墓中置解除文,或稱鎮墓文,目的是為死者解謫,為生人除殃。以朱墨書於陶瓶上為多,亦有書於鉛券或刻於石上者。此木牘亦屬此類書有解除文字的早期道教方術物品。

木牘中所見的解除活動包括解謫、解注及解復重拘校等,均見於過去發現東漢晚期陶瓶解除文。解除活動中常利用偶人作為替身,以往曾發現有以鉛人代死者,像這塊「松人」解除木牘以「松人」作偶人者則屬首見。此塊「松人」解除木牘是迄今所見唯一一塊既有圖像,又有長篇文字的解除文,對理解和研究東漢以後流行的鎮墓文、解謫文提供了新的寶貴材料。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 標題: 「松人」木牘 正面
  • 建立日期: 東晉建興二十八年(340)
  • 實際尺寸: 36.2厘米 × 9.6厘米 × 0.6–1.2厘米
  • 出處: 北山堂惠贈
  • 類型: 銘刻及碑帖
  • 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 材質:
  • 館藏編號: 1991.0132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其他項目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對Nature感興趣嗎?

訂閱 Culture Weekly,接收個人化最新資訊

大功告成!

你將在本週收到第一份 Culture Weekly。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