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台灣戰圖〉記載發生在清乾隆年間(1787 - 1789)遍及台灣中部、南部的林爽文、天地會事件,清廷派福康安率兵鎮壓,並將重要戰事及戰場地理形勢繪成草圖,呈送皇帝閱覽。後乾隆皇下交由宮廷畫師姚文瀚、繆炳泰、楊大章、賈全、謝遂、莊豫德、黎明等7人依照福康安之草圖重繪十二張戰圖,並包含乾隆皇帝御賜詩,交造辦處鐫刻、印製,於1793(乾隆58)年送御覽後公開。這一類圖像作為地理形貌或征戰成果的記實工具,同時也傳達其中的政治意圖、主權與土地宣示的意涵。 〈平定台灣戰圖〉每幅構圖對於台灣地勢、建築、植物及人物與戰況動態皆描繪精細生動,富立體感及臨場感,圖上方空白處有乾隆御筆詩文。此銅版鐫刻版畫技術由郎世寧引進宮廷,指導中國當地畫家創作,因此構圖上可見到傳統中國繪畫融入西方技法之風格。 生擒林爽文後,清軍趁勢南下追捕抗軍首領莊大目,進軍至枋寮,先從陸路進攻枋寮城,並圍堵海路以防抗軍逃竄。本圖敘述瑯嶠山外柴城(今屏東縣車城)之戰況,左半部騎兵大軍壓迫,分三路攻擊抗軍,僅最遠方處有些許抵抗,餘兩路僅得逃竄。另外右半部海上戰船集結射擊,餘黨只能往南逃離。本圖亦寫實描繪了位在南台灣的恆春半島,從平原到丘陵的起伏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