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又簡稱《大般若經》或《般若經》,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凡六百卷,包括般若系十六種經典(即十六會)。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以及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西元前一世紀左右,其他各會在以後幾個世紀中陸續成書。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曾廣為流行,其梵本多數仍存,漢文本為唐僧玄奘翻譯。
此寫卷所用紙張為麻紙,上有烏絲欄,每行十七字,嚴格遵循了寫經體對每行字數的要求,為唐代較典型的寫經體書法。由於寫經以弘揚佛法為首要之事,書法自身的審美價值是從屬性的,敬佛之心更使得寫經體書法多端莊工整,較少變化,書體以小楷為主。就唐代寫經體的整體風格來看,一般早期多有瘦勁挺拔之勢,後期多用筆濃重,結體渾厚。此寫卷字體瘦勁簡練,較多側鋒用筆,應該屬於較早時期的風格,因此饒宗頤跋語中認為此卷應為「初譯出不久所寫」,而非晚唐時書不無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