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章(1428–1500)在明清廣東文化史中佔有無可取代的地位。陳獻章在新會講學,因他久居白沙鄉被尊為「白沙先生」。他20 歲(1447)時中舉人,39歲時復遊太學,賦詩論道,被譬為「真儒復出」,名震京師。萬曆二年(1574)明神宗下詔建陳白沙祠以表揚其學養,萬曆十三年(1585)頒布陳獻章的牌位立於孔廟內供奉,白沙先生成為嶺南唯一配享此榮譽的人。
陳獻章主張「以虛靜的心體認天理」,重視「道」與「理」,謂「素琴本無絃」,得魚可忘筌,因此音樂、言語、辭章、書法都只是傳「道」的媒介,刻意雕琢「道」的載體只是捨本逐末。體現在書法上,陳獻章不刻意求工,服膺自然。與講求端整的臺閣體相比,他的書法字畫古拙沉著,墨隨筆運形成乾筆,順勢而為少作提按。他鄉居後甚至因為不便購筆而就地取材束茅而書,形成特有及創新的「茅龍」書法。
陳獻章擅草書,風格上追晉人,旁及唐代歐陽詢,《行草次韻白馬菴夜雨聯句》(1493 年,66 歲)用筆自然,風格樸拙挺拔。陳獻章此蹟晚清傳至甘作蕃(1859–1941)。甘氏好友楊守敬(1839–1915)書引首及題跋。楊氏稱陳獻章書法受唐代張旭、懷素啟發,字畫瘦硬,表現揮灑非凡。他以「鳶飛魚躍」題引首,既讚譽陳獻章的書風如蒼鷹及游魚的自由自在,同時稱許白沙學說使人領悟那存在於天地萬物間生氣潑潑的「道」,讓人擺脫繁瑣的字義鑽研,而能透過虛靜貫通義理。(何碧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