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行書送彭子籛之楚詩

王鐸清順治丁亥(1647)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

王鐸,字覺斯,號嵩樵、煙潭漁叟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朝天啓二年(1622)進士,先後於明崇禎朝、南明弘光朝及清順治朝為官,累官至禮部尚書、大學士等,死後諡文安。此幅行書掛軸寫於清順治三年(1647),書五言律詩《送彭子籛之楚》贈予前輩張端(字天柱)。

王鐸好詩文,有「文唯昌黎,詩惟少陵而已」之論。其詩宗杜甫,尤愛五律,此應與晚明出現的杜詩熱有關。王鐸《擬山園集》所收錄的詩歌,就以五律居多,多見學杜詩沉鬱頓挫的格調。此《送彭子籛之楚》即可見其學杜之風。彭子籛即彭而述,明崇禎進士,河南鄧州人,入清後轉侍清廷。順治初年,調任湖南,王鐸因而寫詩送行以表不捨與祝福。王、彭兩人本是同鄉,又同於明末避走戰亂,經歷生死,成為至交,故詩中有「昔年同患難」之句。該詩未收入王鐸的《擬山園集》,卻記錄了王、彭兩人的交往情誼,為研究王鐸的交遊提供了參考資料。

王鐸因降清,被視為「貳臣」,傳統以來對其人品頗有微言,但書法成就卻為世稱道。他書宗二王,參學米芾,且一生不曾間斷臨習《淳化閣帖》,終能自出抒機,嘗自評書藝「五十自化」。此軸書於五十五歲,正入化境:筆畫粗拙,字體方折欹側,大氣淋漓中流露王米的書學淵源。值得留意的是,明代因建築宏大,像這種長逾兩米的大尺幅掛軸開始流行。據載,王鐸因難在案上書寫長作品,常令僕人在兩頭拉絹,自己在一側書寫。因此,字行時常如本幅所見歪斜擺動,卻營造出跌宕氣勢和節奏。面對如此大絹幅,依然寫得流暢有力,其功力之深可以想見。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 標題: 行書送彭子籛之楚詩
  • 建立者: 王鐸(1593–1652)
  • 建立日期: 清順治丁亥(1647)
  • 實際尺寸: 235.2厘米 × 52厘米
  • 出處: 北山堂惠贈
  • 類型: 書法;手卷
  • 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 材質: 水墨
  • 館藏編號: 1997.0245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