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展覽展出約翰﹒湯姆森(1837-1921)鏡頭下的香港風貌。湯姆森是蘇格蘭的攝影先驅,也是地理學家和旅行家。1837年6月,約翰‧湯姆森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畢業後於一間光學儀器製造商任職。1862年,他首次踏足亞洲,其後十年於暹羅、柬埔寨、越南和中國各地遊歷和拍攝。1868年,他在香港皇后大道中的商業銀行大廈成立攝影工作室,用鏡頭記錄香港的自然風景、建築物、海港及人物。
展覽作品主要包括維康圖書館收藏的14張湯姆森作品,及由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於2015年委託攝影師 Rogan Coles 採用湯姆森的視角拍攝現今香港的風貌,以展示香港今昔。
1860年代後期,每年約有5000艘船訪港,停泊在香港巍峨山頂下的海港。太平山的陡坡翠竹叢生,山溪穿插其間,從高處蜿蜒流進海港。維港前灘建有不少維多利亞風格的大樓,市區一直伸展到山腳。
又稱前濱馬路的中環海傍沿岸建有一排古典風格建築物,包括外型宏偉的大會堂、海軍及軍事設施和洋行。後方山坡上的半山區是政府的辦事處、教堂和豪華大宅所在地。
船舶與維港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船舶與維港
左: 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船舶與維港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很少十九世紀的照片能比這張約翰﹒湯姆森拍攝的維多利亞港的水面、船隻、城市和山脈的照片更能捕捉到維多利亞港的真實面貌和感覺。這張照片大約在海港中部,大致在今天的尖沙咀天星碼頭和中環之間的線路上拍攝。
這艘在相片中間的船隻於風帆動力時代的過渡時期的產物:船帆在船帆上,槳輪在船體上。
船舶與維港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今天的商船從不停泊在港口中央,但集裝箱駁船經常通過。
畢打街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畢打街
左: 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畢打街與鐘樓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相中街景是畢打街,從街北端與皇后大道(今皇后大道中)交界望向後方的鐘樓。鐘樓建於1862年,1913年拆卸。
從大鐘表面和影子可知道,湯姆森於夏季早上約8時20分拍照。
畢打街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假如像湯姆森站於畢打街與1868年港口海傍交界處,即現今畢打街西端與德輔道之間的熙來攘往街角,所以攝影師從貫通環球大廈與遮打大廈的行人天橋高拍。
閣麟街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閣麟街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閣麟街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閣麟街是中環區陡峭的街道之一, 相中最左方的磚牆上可見「閣麟街」路牌。
相中閣麟街一直斜接最上方的擺花街,中間沒有十字路口,因此拍攝地點估計是威靈頓街對上的斜路。
閣麟街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街上多名行人都站着不動讓湯姆森慢慢曝光,看來是專為他作模特兒。路中央的矇矓影像是其他過路人,沒有為攝影師停下腳步。
閣麟街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由於2015年的現場有許多障礙物阻擋視線,攝影師選在皇后大道中半山扶手電梯起點的天橋拍攝。
大會堂今昔(遠眺銀行)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遠眺銀行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大會堂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遠眺銀行
湯姆森於當年地圖標示為「木球場」的地點大致向西偏西南取鏡,這個位置毗連海傍,對開就是維多利亞港。鏡頭望向1869年落成的古典風格大會堂。
遠眺銀行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相中的空地其後建成香港木球會,即現時遮打花園所在之處。現在的舊中國銀行大廈和滙豐銀行大廈正雄立於昔日大會堂舊址。
由於遮打花園周圍樹木叢生,還有多道圍牆,取鏡位置不可能與舊照完全一樣,因此攝影師在後方較高位置拍攝2015年相片,即美利道停車場五樓。
遠眺銀行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新相片左方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現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法定古蹟,其前身為私人樓宇,皆可見於湯姆森的相片。
維港海傍今昔(電車與銀行)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電車與銀行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大會堂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湯姆森站在維港海傍,即今日遮打道東端以南處拍攝大會堂的宏偉外觀。大會堂建於1869年,正是湯姆森旅港期間。
由於海傍北端弧曲,他可以遠拍,但後方較高位置的建築物仍被高大的大會堂遮擋,包括聖約翰座堂、政府合署及禮賓府。
電車與銀行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2015年相片同樣向西偏西南取鏡,但礙於有舊最高法院大樓不能再後退,所以必須在頗近距離拍攝。相中的電車軌沿着未填海前的海岸線而建。
魚尾石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魚尾石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魚尾石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魚尾石」因狀似魚尾鰭,因而得名。它所在的小礁島位於1860年九龍半島割讓予英國的北面邊界「界限街」東端以南約1.5公里。
魚尾石是海港的矚目特色,海軍上校卑路乍於1841年製作的《香港海圖》和較後期的地圖也有標示這個礁島,並命名為土瓜灣島 — 區區一堆礁石名字可不小。
魚尾石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湯姆森從岸上的沙灘拍攝這座當時離岸約半公里的礁石。鏡頭向東南,維港的東大門鯉魚門則被露頭岩石遮擋。
魚尾石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從2015年相片可見,維港填海後土瓜灣島已成為海心公園一部份,大石周圍有許多公園設施,但其別緻輪廓始終不變。
墳場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墳場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墳場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湯姆森的相片攝於跑馬地基督教墳場,其時屬於香港殖民地墳場一部份。
這裡是James Smith (墓腳台石刻着姓名縮寫J.S.)、Colin S. Matheson 和Louisa Green (1866年卒)的安息之地。
墳場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2015年的相片在幾乎同一地點取景,湯姆森相片左方的墓碑,可見於2015年相片的中間偏左位置。
由於現場最近進行建築工程,攝影師無法內進至湯姆森當年執鏡的位置拍攝2015年相片,而舊照中的大樹已不在原地。
墳場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墳場的無名小教堂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歐式建築物,它在兩張相片都可看到,但在湯姆森相片中它位於最左側,前方有竹叢遮擋,不太清晰。
跑馬地東北面景觀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跑馬地東北面景觀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跑馬地東北面景觀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湯姆森相片中的跑馬地馬場全景和東偏東南方的渣甸山地點不難判斷,但若以左方的渣甸山及禮頓山南端作大概方位,卻很難確定湯姆森所在的瞭望點。
跑馬地東北面景觀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我們最初以為那道溝壑是今日皇后大道東的伸延段,匯接跑馬地的廣闊谷地
後來再作勘察後發現他的拍攝據點應是下司徒拔道對上一點的位置,俯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
跑馬地東北面景觀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兩張相片都以優美的松樹框出構圖,但春去秋來,世紀以來經過伐林、颱風洗禮,還有樹木老化更替,松樹沒可能屹立至今,所以只是無獨有偶。
跑馬地西南面景觀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跑馬地西南面景觀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跑馬地西南面景觀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跑馬地西南面景觀
湯姆森身處禮頓山的東北面,幾乎可以肯定是附近居高臨下的瞭望點 — 東角山,即今日渣甸坊附近。
他望向南偏西南方,把1888年街道圖所示的「正統花園」、今日禮頓山的採石坡一側、跑馬地及港島的起伏山巒攝入鏡頭。
跑馬地西南面景觀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時至今日,相中景觀已完全被兀然崛起的「禮頓山」住宅遮擋,因此2015年相片必須從偏西一點的位置拍攝,即紀利華木球會對面一幢建築物的屋頂。
兩張相片中的遠山看似一樣,但其實是方向造成的錯覺。湯姆森相片中的鯨背狀山峰是聶歌信山,而現今相片中西面(或右面)遠處的是金馬倫山。
皇后大道中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皇后大道中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皇后大道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此處毫無疑問是皇后大道(當年尚未使用大道「中」這名稱)。由於舊日相機的快門曝光緩慢,湯姆森特意選在街上空無一人的時間拍攝,避免物件移動令影像模糊。
從畢打街鐘樓和遠處山坡可推斷湯姆森是在皇后大道向東南方取鏡而非西北方。
皇后大道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轎夫所在位置是今天皇后大道中麥當勞黃色招牌附近。
皇后大道中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然而,由於今天該處有不少障礙物,2015年相片須在大道中較西一段取鏡,即砵甸乍街口前方不遠處。
皇后大道東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皇后大道東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皇后大道東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湯姆森眾多相片中,這是較難確定地點的一張。由於背景看不見任何山嶺,定位實在不容易 。
三位歷史學家一致認為湯姆森是在今日皇后大道東的東端附近拍攝,鏡頭望向兩張相片均清晰可見的華仁書院山丘。
皇后大道東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我們曾參考1889年的香港街道圖,但始終不能肯定相中的街景是皇后大道東東段或西段。假設相片的確在上述地點拍攝,從影子、百葉窗和行人的服飾推測,拍攝時間是夏季一個下午。
太平山與山溪今昔 (創作者:左:約翰﹒湯姆森和Right: 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太平山與山溪
左:約翰﹒湯姆森, 1869-1871
右:Rogan Coles ,2015
太平山與山溪 (1869/1871) 創作者:約翰﹒湯姆森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太平山與山溪
湯姆森這張作品令我們困惑了很久,相中的山峰似是太平山,可是1868年中區哪裡有如此闊大的山溝,旁邊還有多片林地? 最後,我們乘坐小輪從維港觀察,根據山的輪廓核實相中的山峰。
我們確認相中的山峰確是太平山,取鏡方位是西偏西南方。
太平山與山溝 (2015) 創作者:Rogan Coles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地形圖顯示該處有一條大型水溝,山頂大部份溪水都引流到山溝,繞過歌賦山向下流至美利兵房東側,即香港公園現址,建成混凝土明渠。
明渠露出地面的一段至今仍可見於堅尼地道對下的山坡,暗渠則位於香港公園地底。2015年相片於香港公園中央拍攝,該處就是湯姆森相片中山溝流經之處。
我們在此感謝以下合作夥伴和展品提供者(以英文姓氏首字排列):
姚詠蓓女士MBE (http://www.johnthomsonexhibition.org/)
Edward Stokes( www.edwardstokes.com)
Rogan Coles (https://workshops.rogancoles.photos)
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 (www.photo-heritage.com)
Wellcome Collection (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
2015年攝影作品版權:Rogan Coles (http://workshops.rogancoles.photos)
約翰﹒湯姆森作品版權: Wellcome Collection (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