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彝族妇女服饰云南省博物馆
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麻栗坡彝族(白倮)妇女服饰云南省博物馆
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彝族刺绣一般以剪纸纹样为底,因针法不同,有十余种技艺。一幅图案往往采用多种技法,因而丰富多彩。
丘北彝族(僰人)妇女服饰云南省博物馆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大体可分为滇东南、滇西、楚雄、凉山、乌蒙山、红河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
红河哈尼族(叶车)妇女服饰云南省博物馆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哈尼族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因此黑色是服饰的主色调。
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射,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勐海布朗族女服云南省博物馆
布朗族服饰
唐宋时期,布朗族就有编织、纺织,染色工艺水平也较高。明清以后,布朗族男女皆束发为髻。妇女着花短衫,下身着黑色长裙;小腿扎数道藤蔑条制成的黑藤圈;头戴篾帽,双耳戴大银环或铜圈,手戴铜镯,用蓝色或绿色的珠串套在脖子上,而项链则挂满五色烧珠与海贝,长达脐部。
西盟佤族妇女服饰云南省博物馆
佤族妇女服饰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丽江纳西族妇女服饰云南省博物馆
纳西族服饰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
傈僳族妇女服饰
傈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傈僳族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饰,并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钻以小园孔,傈僳语称这种胸饰叫做“拉白里底”。
潞西德昂族女服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不同支系的妇女,多用裙边横织的线条颜色加以区别。
景洪基诺族妇女服饰
基诺族是一个在服饰上很有特点的民族,他们的服饰简单古朴,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条纹的土布衣服。基诺族崇拜太阳,日月花饰就是基诺族人民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云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