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最美中國畫(六)

近現代繪畫:革新与多元

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拉開了近代中國歷史的序幕。這一歷史變化猶如巨石投湖,激起中國社會全方位的變化,這一震盪亦波及文化藝術領域,西洋文化大規模進入華土,中西文化思想相互碰撞。



隨著西畫東漸的展開,大量新畫種出現,“中國畫”成了民族繪畫的專指概念,以示中外繪畫的區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更是極大地衝擊了傳統文化。然而另一方面,這一外力又迫使中國繪畫改變清代畫壇摹古、泥古的現狀,從傳統的文人畫的單一趣味中解放出來。古典繪畫在其自身範疇內的革新與創造,成為了近現代中國繪畫的主要思路,其價值取向亦走向多元。



本單元所精選之繪畫,儘管無法涵蓋近現代中國繪畫的全貌,但仍可從中一窺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畫在接承傳統的同時,如何在自身畫學邏輯的導向下,回應時代的變化,並呈現出豐富的面貌。中國繪畫在這一探索過程中,從傳統走向現代,形成了“托古求变”、“承继出新”和“引西润中”的三大创作类型,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畫的審美維度,激發出中國繪畫的現代活力。

海派



清末的中國繪畫,以北京為中心的四王畫派開始走向衰落,而中西交匯的新興城市上海,經濟迅速發展,吸引了眾多江浙等地畫家,逐漸彙聚成“海上畫派”畫家群,並形成雅俗共賞的“海派”新風格。任伯年即是“海派”代表大家,其作品將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相結合,體現了典型的海派藝術特徵。

趙德昌夫婦像, 任伯年, 1885,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趙德昌夫婦像 任伯年

趙德昌夫婦像, 任伯年, 1885,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趙德昌夫婦像, 任伯年, 1885,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在中國畫裡,蔬果花木常被寓以特殊的象徵意義。

菊花淩霜開放的生長特性在中國文化中常被褒擬為高潔的人格品質。

桃象徵著長壽,歷來為畫家所喜愛。

三千年結實之桃, 吳昌碩, 1918,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三千年結實之桃 吳昌碩

京派



陳師曾(1876-1923),出身書香門第,早年留學日本,攻讀博物學。1913年起定居於北京,發起、參與了北京地區幾乎所有重要的書畫社團與活動,被公認為北京畫壇領袖,是吳昌碩之後革新文人畫的重要代表。



齊白石(1864─1957)出身農民,早年曾為木工,後成為職業畫家,是中國畫變革創新的代表人物,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1917年齊白石在北平結識當時北京畫壇的領袖人物陳師曾,陳激勵其獨創一家,於是齊白石在57歲時開始了著名的“衰年變法”。

北京風俗•牆有耳, 陳師曾, 1915,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北京風俗·牆有耳 陳世曾

工蟲冊頁 齊白石





這套作於1924年的工蟲冊頁,是全面展現齊白石尋求變法突破時期的作品。畫家以深厚的筆墨功力,捕捉大千世界渺小生命的一舉一動,將寫意的植物花卉和精工細畫的昆蟲搭配。一方面,蚱蜢腿上的刺毛根根畢現,蟈蟈肚子的柔軟質感、黃蛾雙翼分佈的筋脈都刻畫得非常細膩。另一方面,枝幹簡括勾寫,花葉大筆渲染,整本冊頁動靜結合、疏密搭配,強烈的視覺反差同時又具有統一的意趣。齊白石將自然界中常見的昆蟲花草與自己勞動者出身的樸素情感相結合,把舊文人筆下常有的贏弱傷感一變而為爽健盎然。

工蟲冊頁·飛蟲, 齊白石, 1924,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工蟲冊頁·蟈蟈, 齊白石, 1924,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工蟲冊頁·黃蜂, 齊白石, 1924,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工蟲冊頁·飛蟲 工蟲冊頁·蟈蟈 工蟲冊頁·黃蜂

工蟲冊頁·螞蚱, 齊白石, 1924,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工蟲冊頁·螞蚱

工蟲冊頁·青蛾, 齊白石, 1924,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工蟲冊頁·綠蛾, 齊白石, 1924,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工蟲冊頁·黃蛾, 齊白石, 1924,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工蟲冊頁·青蛾 工蟲冊頁·綠蛾 工蟲冊頁·黃鵝

工蟲冊頁·墨蛾, 齊白石, 1924,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工蟲冊頁·墨蛾

徐悲鴻(1895-1953),堅持以“改造國畫”的革新精神,創作了很多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結合主觀情感的抒發的作品,在風格取向上吸收西畫的技術語言,突出了人物造型、性格刻畫和情節安排。

林風眠(1900-1991),是中國現代畫壇的藝術大師、傑出的藝術教育家,是20世紀初期“中西融合”最早的宣導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所提倡的“中西融合”並非是將兩種文化的藝術技法簡單疊加,而是找到“抒情性”這一中國古代繪畫和西方近現代繪畫的契合點,並綜合二者的視覺經驗,開創嶄新的面貌。

Jiu Fang Gao, Xu Beihong, 1931,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九方臯 徐悲鴻                                                                                                                                                                 

林風眠對中西融合的探索體現在方方面面,首先在作品的尺幅與構圖上便與傳統中國繪畫有所區別,他的作品多取正方形構圖——這樣的畫面更適合現代的居室空間,在當今中國繪畫中已經被廣泛接受,然而在林風眠的時代,這樣的形制無疑令人耳目一新,《秋鷺圖》便是如此。

秋鷺圖, 林風眠, 1960,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秋鷺圖 林風眠

麗人行

唐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       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       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丽人行, 傅抱石, 1944,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麗人行 傅抱石  楊國忠 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

臨安山色 (1950) 創作者:黃賓虹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臨安山色 黃賓虹

此畫寫臨安(今杭州下轄市)的山色,為“黑賓虹”畫風的典型

中國山水畫自唐代以來主要發展出兩種面貌:一種是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的青綠山水,另一種則為吳道子、王維開創的水墨山水。前者勾染設色,富麗精工,後者水墨渲淡,清新寫意。自明末莫是龍等人以北宗、南宗分之,“尊南抑北”遂成主流,此帶有濃厚文人價值觀色彩的“南北宗”理論學說統領畫壇三百年,極大地左右著後人對山水畫的理解以及對畫史的把握,甚至影響了藝術的實踐創作

張大千(1899-1983),本幅描繪四川峨眉山的壯闊山色,手法上不拘一格,兼用了青綠、水墨兩種,汲取二者之長而熔於一爐,眼界上已經跨越了明清的局限

峨眉, 張大千, 1946,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峨眉 張大千                                                                                                                                                                  

張大千仕女創作可分三個階段:

1. 三十年代以前深受清末畫家任頤     (1840-1896)、費丹旭(1802-1850)的影響,筆下仕女造型纖細柔弱;

2. 三十年代學習明代畫家唐寅(1470-1523)、吳偉(1459-1508)、陳洪綬(1599-1652),畫風去弱存柔

3. 1941年張大千前往敦煌,在兩年半的時間裡對敦煌石窟壁畫作了大量的臨摹,汲取了六朝至隋唐時期人物畫的創作手法與精神氣度,在造型、線條、設色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變化。

仕女擁衾圖, 張大千, 1946,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仕女擁衾圖 張大千

關良(1900-1986),筆下的水墨戲曲人物乍一看總會讓人懷疑是兒童畫,略顯稚拙天真。本幅表現的是《白蛇傳•斷橋》中小青拔劍欲殺許仙而被白素貞阻止的一幕。畫中人物的動作以及眼神的一勾、一搭點出了三人微妙的關係。關良尤其擅長將畫面定格在最富於表現力的瞬間,其創作並不訴諸的宏大敘事,而是專注於其筆下人物的愛恨情仇。其畫畫中有戲、畫中有情,往往尺幅雖小,然而生趣無窮。

白蛇傳, 關良, 1983,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白蛇傳 關良

白蛇傳, 關良, 1983,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白娘子面對薄情郎,流露出既義憤又怨恨的眼神

白蛇傳, 關良, 1983,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許仙神色微慍,懊惱望向出手相救的白娘子,正欲辯說

潘天壽(1897-1971),早年師從吳昌碩,追求從傳統出發而形成自己的面貌。新中國以後,潘天壽進入自己創作的巔峰時期,一方面經常采用前人名句、警句作為構思發軔,一方面也結合現實生活的體驗經驗,於平凡中闡發詩意並轉化為感人的視覺形象,開創了自己獨特的題材領域。

A Corner of Ling Yan Jian (brook along rocks), Pan Tianshou, 1955,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靈巖澗一角圖 潘天壽

玉蘭黃鸝 (1956) 創作者:于非闇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玉蘭黃鸝  于非闇

于非闇早年師從民間畫師學藝,但這位老師並未教他如何作畫,而是教他養花玩鳥鬥蟋蟀和制顏料,由此熟悉花鳥魚蟲的解剖結構和特征習性。玉蘭和黃鸝的形態雖被描繪地一絲不茍,卻毫無拘謹刻板之態,鳥語花香、躍然紙上。這是因為于非闇堅持中國的工筆花鳥畫並非“靜物畫”,而是用精簡提煉的筆墨捕捉花鳥瞬息萬變的動態。

黃胄(1925-1997),的藝術具有開創性的特征,也是新中國美術創作的代表之一。他的藝術題材紮根新時代的生活,在前無古人的“邊疆”題材上不斷拓展;他的主題性創作打破中國畫的陳規羈絆,成為深入生活、貼近現實、緊扣時代脈搏的藝術形式;他的藝術語言,熔鑄古今、融合中外,以速寫性的觀察方法和表現力,推動了筆墨手法和作品意境的新創。

Snowy and Windy Foreworld, Huang Zhou, 1955,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洪荒風雪圖 黃胄

The Land is So Rich in Beauty, Fu Baoshi, Guan Shanyue, 1959,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此圖是新中國初期中國山水畫的鴻篇巨制,作品主題來自毛澤東詩詞,經過畫家傅抱石、關山月的幾易其稿,形成了最終的作品面貌,反映了新中國山水畫向主題性發展的創作方向。作品尺幅巨大,以恢弘的視野描繪了雲開雪霽、旭日東升之時莽莽神州大地“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美麗圖景,很好地體現了詩詞意境並進行了完美的視覺化表達。在畫面中,傅抱石、關山月以高俯瞰的視點,統轄了春夏秋冬的不同季節和東西南北、高山平原、長城內外、大河山下的不同景觀地貌,實現了在現實基礎上的浪漫主義描繪,創造出了充滿詩情畫意的壯美畫境。傅抱石、關山月的用筆用墨,不追求從小處著眼的細節刻畫,而是從整個畫面的氣氛營造入手,加強了整體的感染力和統壹性。用色在傳統的青綠重彩上大膽新創,既加強了色彩的對比協調和色階的豐富層次,又將色彩和水墨融為一體,形成了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

The Land is So Rich in Beauty, Fu Baoshi, Guan Shanyue, 1959,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江山如此多嬌 傅抱石 關山月

李可染(1907-1989),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畫創作的代表人物,曾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深得兩位20世紀早期中國畫大師真傳。進入新中國後,李可染通過寫生深入社會生活,並積極引入光影、色彩等西方繪畫元素來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60年代後創作了一批表現毛澤東詩意的作品,其中《萬山紅遍》堪稱代表。

萬山紅遍, 李可染, 1989,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China Modern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萬山紅遍 李可染

故事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展览解说—陈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方向。现任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策展人。关注中国古代绘画、中国近现代美术领域,现阶段由于工作关系,对当代艺术批评和策展的兴趣和认识逐渐加深。

所有媒體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在某些情況下,精選故事可能是由獨立的第三方製作,並不代表下列展覽機構的意見與觀點。
探索更多內容
相關主題
Wonders of China
From ancient monuments to contemporary art, be inspired by the wonders of China
查看主題

對Visual arts感興趣嗎?

訂閱 Culture Weekly,接收個人化最新資訊

大功告成!

你將在本週收到第一份 Culture Weekly。

Google 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