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讓人聯想到冒險、財富、旅行和異國風情,這樣浩瀚的時代與我們生活中俯拾皆是的瓷器有何關係?是次網上展覽精選《萬國同風:全球化浪潮中的明清外銷瓷》展品二十件,引領觀眾穿越時空,了解中國瓷器乘風破浪,銷售到世界各地,風靡全球的歷史。
明廷官方主持下的朝貢貿易走向衰落,私人貿易迅速發展,中國瓷器的出口再成規模。行銷亞洲市場的景德鎮瓷器成為東來葡萄牙人最初接觸的主要類型。
青花纏枝花卉紋橢圓形蓋盒 (明弘治至正德(1488-1521))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青花纏枝花卉紋橢圓形蓋盒│明弘治至正德(1488-1521)
葡萄牙人初到東方所接觸的主要是如這件蓋盒般的青花瓷。
青花麒麟紋大盤 (明成化至弘治(1465–1505))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青花麒麟紋大盤│明弘治至正德(1488-1521)
此青花大盤亦是早期出口至葡萄牙的瓷器類型,相近款式可見於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宮金字塔型屋頂。
鹿鶴同春玉壺春瓶 (明嘉靖(1552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鹿鶴同春玉壺春瓶│明嘉靖(1552年)
十六世紀早中期,葡萄牙皇室顯貴開始訂製中國瓷器,開啟了東西半球在瓷器生產與消費間的直接互動。
瓶身印有倒置葡萄牙銘文"ISTO MANDOU FAZER JORGE ALVRZ NA ERA DE 1552 REINA"。「1552年為惹爾日.歐維士(Jorge Alvrz) 訂製」
訂製者惹爾日.歐維士為葡萄牙權貴、活躍於東方的商人及作家。
十六世紀後期,意大利美帝奇家族贈予歐洲國王的其中一件瓷器與此瓶有著相似的松樹及鹿鶴紋飾,現藏於法國羅浮宮,極可能是以此玉壺春瓶為原型。
繁會瓷國
明中葉以降,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持續增長,推動各地陶瓷生產漸臻盛境。隨著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國商人紛紛東來,中西航路打通,持續擴大的市場需求及其背後潛在的商業利益,推動各地陶瓷產品借助繁盛的海上貿易網絡行銷全球。
嘉靖(1522-1566)以來,「官搭民燒」管理制度在江西景德鎮推行,官方將無力完成的瓷器訂單交予民窯生產,徹底打破官民窯界限。景德鎮窯業為新興的歐陸市場提供質量上乘、設計巧妙、形式多變、可與官窯媲美的精緻瓷器,迅速得到歐洲王室與權貴的喜愛與追捧。
青花麒麟龍紋盤 盤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青花麒麟龍紋盤│明萬曆(1573-1620)
此為景德鎮出產的瓷器。
青花麒麟龍紋盤 盤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背面亦有精緻的花卉紋飾,底款為「大明萬曆年製」。
青花五彩瓔珞紋碗 (明嘉靖至萬曆(1522–1620))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青花五彩瓔珞紋碗│明嘉靖至萬曆 (1522-1620)
此碗亦產於景德鎮,內為青花,外為五彩。
釉上彩(尤其五彩及金飾)瓷器呈現奢華瑰麗的視覺效果,隨著海外市場的拓展,開始於亞洲市場熱銷,並得到了歐洲王室貴族的欣賞和青睞。
景德鎮以外,福建漳州月港附近的漳州窯、德化窯等亦脫穎而出。
素三彩猴子石榴蓋盒 (明晚期(約1550–1644))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素三彩猴子石榴蓋盒│明晚期(約1550-1644)
這種素三彩蓋盒主要銷往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及國家,為漳州窯瓷器的目標市場之一。
五彩花鳥紋大碗 (明晚期(約1550–1644))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五彩花鳥紋大碗│明晚期(約1550-1644)
漳州亦有生產如此品的五彩瓷器,行銷以日本、東南亞及中東為主的亞洲市場。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一種以開光裝飾為特色的青花瓷器迅速流行,被稱為「克拉克瓷」(Kraak porcelain),景德鎮及漳州均有生產。
雖然同以開光裝飾為特色,下方由景德鎮生產的「克拉克瓷」在品質比上方由漳州生產的優勝。
白釉觀音像 (明末清初(17世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白釉觀音像│明末清初(17世紀)
此觀音產自福建德化,為享負盛名的乳白釉瓷器(俗稱「中國白」)。
白釉小獅 (明末清初(17世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白釉小獅│明末清初(17世紀)
德化瓷器行銷海內外,亦見於歐美市場。西班牙陸上遺址曾出土類似實例。
紫砂茶壺 (清(1644–1911))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紫砂茶壺│清(1644-1911)
十七世紀以降,伴隨茶葉與茶具的外銷,江蘇宜興製作的紫砂茶器逐漸風靡亞洲市場,亦成歐陸新貴。
瓷器製運
中國瓷器風靡歐陸的同時,瓷器製作的原料和工藝等細節,一直是海外試圖破解的秘密。十八世紀早期,法國傳教士殷弘緒曾以書信為媒介,將製瓷配方連同原料樣本傳回歐洲。此單元主要以香港海事博物館惠借的外銷畫説明瓷器製運的主要工序。
饒州
朝廷官員一行乘船抵達饒州。江西饒州府治位於鄱陽縣,包括陶瓷生產中心景德鎮所在的浮梁縣。明清時期,宮廷及內外銷訂單皆會經由此地,送達景德鎮。
過灘
載有瓷器的船隻,正在渡過滿佈礁石的水域。風高浪急,船夫們正竭力撐船及控制方向,以免觸礁。商人則在艙內張望,神情緊張。貨船會循昌江進入鄱陽湖,再沿贛江南下抵達南昌府。
過嶺
江西、廣東二省以大庾嶺相隔,到達南安府(今江西大余縣)後,瓷器轉由挑夫們運送,以陸路翻過庾嶺,前往廣東南雄府,並在此重新裝載上船,航行入珠江水系,抵達廣州。
泛海逐波
各地生產的陶瓷器,經過水路及陸路運輸,最終匯集於東南沿海港口,由此開始運銷往全球的壯闊旅程。途中遇上不幸事件沉入海底者,仿佛封存的時空膠囊,打撈出水後,能重現各地不同時期貿易陶瓷器的主流貨物。此單元共展出從七艘沉船出水之瓷器,網上展覽精選其中三艘深入介紹。
金甌沉船
是一艘雍正時期(1723-1735)的中國商船,沉沒於越南金甌角外海。 此船很可能從廣州出發,前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總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 沉船出水十三萬件瓷器。
青花《西廂記》人物故事圖碟│清雍正(1723-1735)- 金甌沉船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青花《西廂記》人物故事圖碟│清雍正(1723-1735)
船貨以景德鎮產品為大宗,包括青花瓷器(如本品)、醬釉青花及加彩瓷器、素三彩瓷器、五彩瓷器等,也有塑像。
海爾德馬爾森號沉船(南京船貨)
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於1752年運載茶葉、瓷器、黃金從廣州返回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途中,不幸在南海海域觸礁沉沒。 沉船出水十五萬件瓷器。
青花山水飛雁紋碗連碟一套│清乾隆 (1736-1795)- 海爾德馬爾森號沉船(南京船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青花山水飛雁紋碗連碟一套│清乾隆 (1736-1795)
船貨主要包括青花瓷器(如本品)、醬釉青花瓷器及中式伊萬里瓷器等,還包括近千件中國華南窯口的粗瓷產品,相信是運往荷蘭人在南非好望角的據點。
泰興號沉船
中式帆船,又稱「的惺號」或「泰興號」,1822年由廈門出航至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在蘇門答臘島東南邦加島附近海域觸礁沉沒。船上一百九十多名船員及乘客被路過的英國港腳船救起,沉船事件因此罕有地記載於西方文獻中。出水三十五萬件中國瓷器。
紫砂茶壺 - 泰興號沉船 (2022)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紫砂茶壺│清道光(約1822年)
船貨以德化窯青花瓷器為主,主要外銷亞洲市場,也包括如本品的大型紫砂茶壺。
萬國風尚
十七世紀以降,中國陶瓷器成為行銷全球(包括新發現的美洲大陸)的國際商品,它們隨著時空流動擴展,發展成為影響世界的中國風潮,不同程度地改變著各地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趣味。
青花五彩鷹兔紋盤 (明天啟(1621–1627))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青花五彩鷹兔紋盤│明天啟(1621-1627)
此紋盤為銷往日本的瓷器,有著濃厚的和風。
盤子邊緣加裝了一層醬釉,用以防止因胎釉結合不佳而出現釉色脫落的情況。
粉彩神像紋蓋盒 (清乾隆(1736–1795))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粉彩神像紋蓋盒│十八至十九世紀
此紋蓋盒為當時主要銷往泰國的瓷器。
蓋盒顏色鮮艷,繪有神明,引人入勝。
青花山水柳亭紋餐具一套 (清乾隆(1736–1795))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青花山水柳亭紋餐具一套│清乾隆 (1736-1795)
青花瓷於歐洲風靡一時,各式餐具成為歐洲皇室及貴族爭相訂購的主流。
西方設計師根據當時入口的各類商品,如中國外銷畫等,為瓷器所聯想設計出的“中國圖樣”。
耶穌受難圖杯碟 (清乾隆(1736–1795))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耶穌受難圖杯碟│清乾隆(1736-1795)
聖經故事及古代希臘神話為當時廣受歐洲歡迎的裝飾紋樣。
此套杯碟上紋飾就採用了耶穌受難的情景為題材。
墨彩描金「希特曼家族」紋章茶具一套 (清乾隆(1740–1745))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墨彩描金「希特曼家族」紋章茶具│清乾隆(1740-1745)
此組展品展示了銷往歐洲的茶具。
茶具上的松鼠圖案為荷蘭格羅寧根的希特曼家族紋章。
歐洲喝茶文化與中國相異,會添加眾多佐料。這種「喝下午茶」的文化之後更流傳到中國。
粉彩花卉聯姻紋章杯 (清乾隆(1736–1795))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粉彩花卉聯姻紋章杯│清乾隆(1736-1795)
紋章誕生於中世紀的歐洲戰場(十二世紀中葉),象徵家族的榮譽,於十七至十九世紀成為流行的中國外銷瓷裝飾風格。
此杯上的裝飾圖樣屬於組合紋章,為聯合王國黑爾家族與蘇格蘭迪瑟特家族的聯姻紋章。
瓷韻悠長
十八世紀初,德國麥森率先燒製出歐洲第一批硬質瓷器,並掌握了中國青花瓷、德化白瓷及日本伊萬里瓷的裝飾技法,成為當時歐洲主要的製瓷中心。各地瓷廠對中國陶瓷器的仿燒進入高峰,量產出模仿中國宜興紫砂、景德鎮青花及釉上彩瓷、德化白瓷等各式陶瓷器。
五彩柿右衛門式花卉紋盤一對 五彩柿右衛門式花卉紋盤一對 (十八世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五彩柿右衛門式花卉紋盤一對│十八世紀
此紋盤為中國製造,德國加彩的瓷器,採用了日本柿右衛門風格。
五彩柿右衛門式花卉紋盤一對 盤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背後加裝的釉上藍彩雙劍為德國麥森瓷廠的標記。麥森瓷廠是歐洲最早生產高溫瓷器的瓷廠。
五彩西洋人物圖碗 (清乾隆(1736–1795))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五彩西洋人物圖碗│清乾隆(1736-1795)
此圖碗於荷蘭加彩,採用了象徵自身的形象西洋人物作為圖樣。
雖然中國外銷瓷業隨歐洲製瓷業的發展而慢慢淡出歷史舞台,但是中國陶瓷器的原料配方及生產工藝、中國瓷廠的分工合作及運營模式,都成為歐洲本土瓷廠的重要參考,對歐洲製瓷業的全面崛起影響深遠。
本線上展覽内容建基自由本館中國器物主任(副研究員)王冠宇博士策劃之「萬國同風:全球化浪潮中的明清外銷瓷」展覽 ,並由網上展覽助理林潤恒 、朱裊凝及陳啟心整理。
按此觀看展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