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則朝廷廟堂,退而江湖山野”,中國文人自古便在“仕”與“隱”的兩難中糾結徘徊。山水畫發展至宋元後,逐漸成為文人寄託與表達歸隱之心的載體,成為文人及官員逃避世俗煩擾的一方淨土。此圖即延續了這一傳統,清初正統派畫家“四王”之一王時敏本人亦是文官系統中的一員。畫面主體是層層疊疊的山巒,溪流飛瀑時隱時現,下部繁茂的雜樹叢掩映著一間茅舍,舍內一文士靜坐。沒有通往山外的路徑被描繪在畫面上,表明文士希望自己是完全隔離且不受打擾的。圖中的文士,可以理解為作為官員的王時敏嚮往歸隱的內心寫照。對於王時敏交遊圈子中的官員與文士來說,能夠通過觀看此圖理解王時敏所要傳達的資訊,同時喚起他們內心深處對林泉的渴望,進而引發一種文人圈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