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行書杜甫詩卷

董其昌明(1626)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歷萬曆、天啟、崇禎三朝,累官至禮部尚書。董氏家藏及目寓書畫甚富,其南北宗畫論影響甚鉅,掀起畫壇倣古之風,書法亦稱絕一時,追隨者眾,史稱「華亭書派」。

本卷為董其昌七十二歲時所書,曾入清宮收藏,內容寫杜甫詩三首。董其昌於題識云「書倣《聖教序》」,故此作應是董氏有意於書風尚仿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董氏一生鑒賞書跡無數,對於《聖教序》有不少體會。他曾謂僅見《聖教序》宋搨唐石,又曾就多個宋代刻本辨別真偽,甚至認為此書跡並非懷仁集王字而成,而是懷仁自書。他所監刻的《戲鴻堂帖》中,即收有《聖教序》。在臨寫方面,董氏指出歷來學《聖教序》者多不得其法,不明王羲之書法「似奇而反正」的妙處,故成俗書。在其理念中,臨帖需學其精神,不必拘泥於點畫形式,所重者在於與古人有離合之妙,不在於形貌肖似。縱觀是卷書法,雖說是仿《聖教序》,但其實是對王書有深刻體會之下的重新演繹,故風格與《聖教序》完全不類,無怪乎張照於跋中云:「無絲豪似也。」

董其昌在二十五至四十五歲時目寓的米芾書跡不下十二件,對米書領會甚深,認為米芾能直逼晉入神韻,對其書法須「取勢」的主張,尤其重視。他學米的成果,於七十歲以後的書跡充分體現出來,此作即為其中之一。在此作中,米芾的痕跡似有還無,字體寫得平淡清雅,從而體現東晉書法的韻度,這正是董氏晚年融會貫通的成熟之作。

董其昌書法入清後風靡書壇,尤其在康熙皇帝推崇之下,書家競相以學董為時尚。與此同時,董氏的臨仿觀念亦廣為書家接受,故清人臨書,皆追求似與不似的境界。雖然華亭書法的末流終變得陳陳相因,失去了董其昌書藝中的個性化表現,但這實非董氏所能預見。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 標題: 行書杜甫詩卷
  • 建立者: 董其昌(1555–1636)
  • 建立日期: 明(1626)
  • 實際尺寸: 畫心: 26.2厘米 × 120.2 厘米
  • 出處: 北山堂惠贈
  • 類型: 書法;手卷
  • 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 材質: 水墨
  • 館藏編號: 1995.0454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