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北京各处精心寻找二手书籍、杂志,内容涉及文学、诗歌、法律字典、高考复习资料等各类图书,之后将它们摆上书架,用近一年时间让书架和摆放在上面的书落满灰尘。
本作品中,作者扮演的一位“老学究”也许已经通读了书架上所有高深玄妙的书籍,但却面带愁容,好像一个字也写不出,满地丢弃的纸团,见证着他的辛劳抑或是徒劳。以摄影为媒介,以当下现实为背景,本作品将行为表演与剧场化的空间布景结合在一起,荒诞的虚构了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特色的书斋“现场”,视觉化的表达了一出已经被数代人反复诟病的社会教育情景剧。
问题是为什么要摆拍?摆拍的危险之处在于它彻底摆脱了照片要负担的对一次现实世界的瞬间时刻攫取或再现的确认责任,它归根结底是一次假相的建构。然而,在照片因此失去了对一个物质世界担当“物体”证明的失败时刻,如果我们哪怕是承认这至少不是照片需要负担的全部责任,在面对它的凝视中,或喜爱,或反感,或生怀旧之情,或者感到惬意,总之是情感,突然升起了,照片意外地因此获得了一种罗兰巴特论及摄影的真正存在价值,情感的奇特性。而本作品获得这种存在价值的方式居然正是起源于由有意地摆拍构造的一个戏剧性情境(“假”的)与现实世界(“真”的)的对视。让我们暂缓对照片中的“戏剧”故事表态,重新聆听一下卡夫卡的笑声和回答吧:“我们把一些东西拍摄下来,为的是把这些东西从头脑里赶走。我的麻烦在于闭眼的方式。”
闭上眼睛的时刻,学习与教育的问题突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