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幅作品根据元人柯九思题“写出庐山五老峰”一句,而定名。又因画面右上端有传为宋高宗的“荆浩真迹神品”六字,而被认为是荆浩的手笔。荆浩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画家,士大夫出身,他的作品多描绘北方崇山峻岭,笔墨并重,被后世尊为北派山水的宗师。现有传为荆浩的《笔法记》一书传世,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山水画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本幅图画,前景为坡岸,层层叠叠的坡石和山峰从画面的左侧,依托一条临崖的小路而布陈开来,由左向右,由下至上,由近及远,将观者的视线导向远处的主峰。主峰雄伟巍峨,犹如一座纪念碑一样,屹立在群山深处,小路和视线的尽头。中国的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与隐逸精神相关。本图题名中的“匡庐”二字,便是用了商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的典故。我们或许可以将本图中的崇山看做是一种隐逸的象征,而小路则是导向这一归宿的精神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