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向堅,字端木,號存庵,江南吳縣人。父黃孔昭於崇禎十六年(1643)攜妻、向堅從弟黃向嚴赴雲南大姚任知縣,明覆滅後歸途受阻。黃向堅日夜思親,最終於順治八年(1651)十二月隻身徒步尋親,一路遭遇凶險不斷,至次年五月始於白鹽井(今雲南大姚)尋獲雙親。順治十年(1653)六月與父母返抵蘇州後,將記載去程經歷的《尋親紀程》與回程旅途的《滇還日記》,於順治十二年(1655)刊刻出版,並繪製近百頁尋親圖稿,供父親作追憶之用。黃向堅的尋親筆記與圖像很快於蘇州文人間流傳,其孝子形象經圖文創作與劇目改編,如李玉的《萬里圓》(或作《萬里緣》),於清代廣為人知,成為流行當時的萬里尋親孝行文本。
此卷《尋親圖》的渴墨苔點畫寫山石之法,常見於黃向堅的其他作品中,然其再施加青綠的畫法卻相當罕見。有學者推測,這極可能與黃向堅刻意以吳地當時常用來描繪洞天仙山或世外桃源的畫法,來表現雞足山有別於一般世俗遊覽景點的選擇有關。作品描繪了由柴市,經浩然閣渡洱海,過挹霞峰、洗心橋、龍華寺、逼霄巖等地,最終至雞足山沿途的三十一處名勝景點。卷末黃向堅題識寫到,其父在卸下官職後,常與兩三名好佛之友遊訪雞足山;在黃向堅與父親重遇之後,曾受父命過訪故友籌集返鄉旅費,遂有機會遊歷卷中所記景點。從畫中可見,分別作紅、藍二色士人裝束的人物於各段景致中重複出現,或許表現的就是黃向堅伴隨父親造訪雞足山的情景。雖然沒有文獻證明黃向堅曾與其父一同攀登雞足山,但作品完成於1656年重陽之際,或有與其父一同登高的應景之意。
現存黃向堅尋親圖作品及相關的文獻記錄,數量甚豐。最早一本記載於《十百齋書畫錄》中,為帶順治十二年(1655)款的《黃孝子南遊山川圖冊》,而最晚的紀年作品為康熙七年(1668)的《尋親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在現存眾多尋親圖冊與卷軸當中,皆可看到代表黃向堅或黃向堅與家人的細小人物,於貴州、雲南境內的湍流崖壁間艱苦前行。北山堂此卷《尋親圖》的特別之處,在於畫卷不以黃向堅與家人於往返蘇州、雲南途中所遭遇的盜匪、猛獸、瘴癘等凶險境遇為題,而改為記載一段至大理佛教聖地雞足山的朝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