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吹簫仕女圖

改琦(1773–1828)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

改琦,字伯韞,號香白,又號七薌、玉壺山人、冰壺外史、橫池漁夫、聽雨詞人等。遠祖本為西域人,後入居中原,終入籍松江(今上海市)。改琦善畫,其畫以仕女人物為主,兼善花卉、竹石、山水。蔣寶齡《墨林今話》論述其人物、佛像、仕女畫,學習李公麟趙孟頫唐寅以及陳洪綬;山水、花草、蘭竹更是以前人為範本。其繪畫技藝主要是在繼承傳統、研習古人筆法的基礎上取眾家之長,葛金烺說:「玉壺所作,取境極高,臨摹古本甚多,故其超脫處,為後人所不能。」改琦筆下的仕女形象多為細眉小眼,櫻桃口,形象柔弱削瘦,呈弱不禁風之態。其用筆勻細柔秀,落墨潔淨,傅色淡雅柔潤,筆意秀逸瀟灑,創立了仕女畫新體格,時人稱「改派」。改琦筆下人物形象是理想化美人的典型,在仕女畫的功用由道德教化轉為純粹欣賞的文化環境下,改琦的仕女畫確立了雅俗共賞的美人典範,並影響了不少仕女畫家。

《吹簫仕女圖》中描繪了一位閑靜端莊的美人,坐於孔雀藍釉瓷凳上,雙腿交疊,纖纖玉指輕按長簫,專注地吹奏,沒有環境景物的添加,簫聲似乎更加悠遠,美人的孤獨與哀愁也被放大。美人梳鬆鬢扁髻,著紅色內衫,外穿素衣,裙上是仙鶴團花紋,描繪細膩流暢,衣飾清晰,設色古雅。

改琦亦善詩詞,一生創作過大量的詞作,收錄在《玉壺山房詞選》中便有一百五十五首,多為紀遊、詠物、唱和之作,意境清幽,語詞優美。此軸左上方有改琦題寫小詞:「舊時月色涼於雪,滿衫花影飛仙蝶。碧玉一枝簫,紅闌十四橋。烟絲吹不斷,翠袖風零亂。棖觸竹西亭,銷魂是此聲。」此詞亦見於《玉壺山房詞選》中,惟記作《菩薩鬘》,是為《月下修簫圖》所題。此外,在山西省博物館藏的《子夜歌圖》上,亦寫有此詩,繪畫半身女子像,手持長簫,神情悲戚。《子夜歌》是以愛情為題材的樂府曲名,《樂府詩集》收錄《子夜歌》四十二首,大都是對女子愛情生活悲歡離合的吟唱。《吹簫仕女圖》通過詩詞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幽怨感懷的情緒,美人只能藉簫聲消解哀愁。這種抒發幽居獨處時的寂寞,感物傷懷的哀愁是改琦仕女畫常常營造的情致和氛圍。

(詹霓撰寫條目,見《北山汲古:中國繪畫》頁420。)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 標題: 吹簫仕女圖
  • 建立者: 改琦(1773–1828)
  • 實際尺寸: 108厘米 × 29.7厘米
  • 出處: 北山堂惠贈
  • 類型: 繪畫;立軸
  • 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 材質: 水墨設色紙
  • 館藏編號: 1995.0701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