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青花蓮池紋大盤

元後期(十四世紀前期)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

青花大盤折沿弧腹,盤心坦平,矮圈足,砂底。花紋共分四區:盤心繪蓮池紋,上下左右各有單葉並蒂蓮花四束;內、外腹壁各繪纏枝蓮花紋一周;口沿繪菱形錦紋一周。

此盤的一大特色是胎骨厚重。元代景德鎮工匠採用高嶺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來製造瓷器,由於鋁的含量較高,於是胎體可以加厚,燒造大型的瓷器。青花繪飾繁富,線條流暢有力,亦是十四世紀青花瓷器的特色風格。再者,由於採用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的進口鈷料,燒成後青花色澤深濃而不純淨,有自然堆垛之美。江西景德鎮窯於元代後期至正(1341–1368)年間生產的青花瓷器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在中國統稱為「至正型」青花瓷器。在國外,根據現藏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大維德基金會收藏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紀年的青花象耳瓶,則又稱為「大維德型」。由於這對瓶子帶有紀年,十四世紀中期的元代青花瓷器風格才得以確認。

此大型青花瓷盤具有元代至正型青花大盤的典型特色。同類型大盤在紋飾上變化極多,蓮池紋或蓮池鴛鴦紋都頗為常見。這些大盤主要是作為外銷瓷,近似的例子見於中東土耳其的托布卡普博物館及伊朗的阿德比耳博物館藏品。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 標題: 青花蓮池紋大盤
  • 建立日期: 元後期(十四世紀前期)
  • 建立位置: 江西景德鎮
  • 實際尺寸: 口徑40.5厘米
  • 出處: 文物館館友會惠贈
  • 類型: 陶瓷
  • 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 材質:
  • 館藏編號: 1985.0121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