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宋刻淳化閣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書(陸恭舊藏本) 圖一

王羲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

古代人們將書寫在絲絹上的字跡稱為帖,書寫在竹、木上的字跡稱為簡牘。紙張出現後,紙與絲絹並用於書札,凡是小件篇幅的書跡,都稱帖。宋代,匯集歷代名家書法墨跡,刻在石或木板上,並拓成墨本,亦稱為帖。這些墨跡是學習書法的範本,所以又稱為法帖。北宋初,太宗趙光義,銳意提倡文治,於淳化三年(992)摹刻成《淳化閣帖》十卷,共收一零五家,四百一十九件書跡。後來放在御書院的原刻被燒毀,所以原拓流傳很少。不過後來官方與私人的翻刻本重刻者,屢見不鮮,流傳廣布,影響後世書學將近千年。

此本為《淳化閣帖》泉州本祖刻宋拓殘本。所收悉為王羲之(303-361)帖,帖目俱載《淳化閣帖》卷六、卷七、卷八,無佚出者。其中卷六存二十四帖,卷七存十一帖,卷八存三十四帖,約佔三卷合計總數十六分之七左右。

現存題識印記,最早為清繆曰藻氏,最近為吳待秋藏印。此帖經商務印書館第一次印行後,近代著名碑帖學者張伯英先生即有精確考證,其《小來禽館帖題跋.宋拓泉州帖王右軍書》稱:「此泉州帖原本,何焯校;彭紹升、王文治、潘奕雋、顧蒓、陸恭題識,不知為泉刻殘帖也。《月半帖》『行』字左直,淳化原刻刀溢出筆外,痕跡顯然,他刻悉截去(按『行』字當為『拜』字,張伯英先生原文依草書原樣筆錄,植字者誤植為『行』字。又《適欲遣書帖》『正』字原為『邑』字,與此同例,誤植)。惟泉仍之,竟於折處分成兩筆;《適欲遣書帖》『正』字誤作『疋』,他刻皆不爾。有此兩證,知為泉帖無疑。」云云。訂正嘉慶間陸恭認作南唐《澄清堂帖》之誤失。

是帖刻工精到,王文治跋語有:「當是淳化閣所摹,毫鋩飛動,使轉縱橫,晉人神韻,賴此以傳。《大觀》雖工緻過之,精氣弗及也。……」顧蒓亦稱:「其第一帖(按即《月忤帖》)『兼』字,且可證《閣》本之誤。凡《閣》本之不能尋其用筆之先後者,皆得以此類推。」云云。傳世號稱《淳化閣帖》善本若李宗瀚舊藏三卷本(卷六、卷七、卷八)所謂《司空公本》,經校勘後,知其卷六之《月忤帖》「拜」字與此本同,「兼」字筆順牽強,實為泉州本之後翻本。可知此本為現存所知《淳化閣帖》泉州本祖刻宋拓殘本,至足珍貴也。

2016年,此拓本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 標題: 宋刻淳化閣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書(陸恭舊藏本) 圖一
  • 建立者: 王羲之(303–361)原作
  • 建立日期: 宋拓本(十一至十二世紀)
  • 實際尺寸: 六十八面,每面25厘米 × 13.6厘米
  • 出處: 北山堂惠贈
  • 類型: 冊頁
  • 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 材質: 墨拓
  • 館藏編號: 1988.0033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其他項目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