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异境——彼处

向京2011

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
北京, 中国

《异境——彼处》是向京2011年创作的“异境”系列作品之一,也是整个“异世界”之中唯一引入人物形象的作品。在同属于“这个世界会好吗?”系列的两个子系列作品——“异境”系列和“凡人”系列之中,向京有意识地做出了如下区分:描述动物形象的“异境”系列隐喻人的自然属性;描述杂技形象的“凡人”系列隐喻人的社会属性。由此,人们或许可以将《异境——彼处》视作联结这两个主题截然不同的子系列作品的文眼。
“异境”系列构成了一个描述人之“自然”属性的乌托邦,或者说“异世界”——形形色色的动物形象,自有自的隐喻义。在向京的构想中,“异境”系列所描述的人的自然属性,与“凡人”系列所描述的人的社会属性之间,构成了某种相互遮蔽的关系:自然属性是指那些容易被社会所遮蔽或深藏的东西,是在人心深处直指人心的人之本质;社会属性则是那些人们在社会中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遵循规则的社会化本性,它来自社会对于人之自然属性随处可见的规训与惩罚,并由此遮蔽了人的自然属性。
《异境——彼处》的意图并不仅仅是对当下流行的生态主义话语之流的简单重复,而是试图明心见性,直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作品中,少女无限伸长的手臂试图触及“彼处”的那只小狗,或者也可以说,少女和小狗之间是互为“彼处”的。对此,向京选取了两种不同的材质来构造少女无限延伸的手臂:少女的上臂材质与少女的身体相同(玻璃钢丙烯上色),少女的小臂和延伸到小狗处的材质(透明树脂,颜色粉加胶上色)则与小狗的材质相同。通过两种材质在少女异形的手臂之间的过渡,向京试图传递出一种相互融合、互为彼岸的理念:纵使“自然总是习惯于隐藏自己”,人的本性在社会状态中,既不能赤裸裸地暴露自身,也容易迷失,但在互为“彼处”、试图相互企及的“到达”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本性上既无限接近,又不可企及。
这恰恰暗合了德国基督教思想家马丁·布伯阐发的上帝与人之间的“你与我”的关系。而在向京的隐喻中,人与人(或者进而言之,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互为主体与对象的二元论构造,而是一种互为“彼处”却又无限接近与融合的状态:“你与我”双方都互相回望与寻找着彼此,我们永远都向往那个彼岸,从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所在。但“你与我”,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世界、他人的关系,正如马丁·布伯所讲的那样,“我”看“你”就像看自己,“我”到达“你”,就如同到达自己。

——毛竹

收起展开详情
  • 标题: 异境——彼处
  • 创作者: 向京
  • 创作日期: 2011
  • 实际尺寸: 160 × 510 × 85 cm、 42 × 60 × 25 cm
  • 材质: 玻璃钢着色
松美术馆

下载该应用

探索博物馆,玩转艺术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艺术自拍照等功能

首页
探索
玩一玩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