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行書詩文合卷

張雨(1283–1350) 楊維禎(1296–1370) 文信(約1306–約1387後)張:元至正二年(1342) 文:明洪武四年(1371)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

此卷書法為張雨、楊維楨、文信三件書跡合卷,均曾經清代海山仙館主人潘仕成收藏,並收刻於海山仙館叢帖,此卷後附裝的三張墨搨即從此出。其中張雨、楊維楨墨搨分別出自《海山仙館藏真》卷七和卷九,文信墨搨則出自《海山仙館藏真三刻》卷二。三幅書法合為一卷,蓋自海山仙館散出以後事。

張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工書善詩,為當時名道士。倪瓚評其「詩文字畫皆為本朝道品第一」,可知在元代道士中張雨藝林地位獨高。至正二年(1342)九月,張雨獨遊杭州龍井方圓庵,僧照以其庵中所藏五賢二開士卷出示,為作詩題詠。十月,旌德大年(釋椿,字大年,俗姓沈,吳縣人)偕天鏡(釋元瀞,字天鏡,號樸隱,俗姓倪,會稽人)到訪,張雨誦前日游方圓庵所得詩,並為大年書之,即此《獨游龍井方圓庵僧照請閱宋五賢二開士象》。該詩收錄於元刊本《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集》,唯有幾處用字稍異,並五賢二開士的描寫順序不同。所謂五賢二開士,依此幅手跡次第是指蘇軾(大蘇公)、趙抃(清獻)、胡則(侍郎金華胡)、蘇轍(穎濱)、秦觀(淮海)與釋道潛(參寮)、釋元凈(辨才),而《詩集》中此序則為胡則、趙抃、蘇軾、蘇轍、秦觀與釋道潛、釋元凈。是書中的兩位方外友大年與天鏡還同時出現在張雨的另一件書作《題張彥輔畫詩卷》中,而天鏡則更見於《次韻天鏡上人送柑詩帖》中。這些書跡共同見證身為道士的張雨與釋氏人士之間的友好交流與往來。

張雨早年親炙趙孟頫,得指授書學。後因得《李玄靖碑》,其體遂變。此碑傳世有兩版本,一為顏真卿書,一為張從申書。此幅書法,點畫峭拔,傾側取勢,體方而用圓,而其中「紫」字結體更幾與張書《李玄靜碑》一同,諒必深詣此碑三昧。

楊維楨,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等,諸暨(今浙江紹興)人。泰定四年(1327)中進士,為官清正,敢於規諷,終因上書風議丞相達識帖木兒納賄致不合,乃徙松江,至於終老。其於詩尤號名家,善作古樂府,四方文學士多師之,有「鐵雅宗派」之稱。

楊維楨此紙未書年份,唯知所錄《玉井香亭詩》作於至正「景午」年( 即丙午,1366), 則此作寫於該年或之後。時楊氏已寓居松江七年,過著縱情聲色詩酒的隱居生活,不少作品都是在宴飲、出遊等社交活動場合中問世,包括這首《玉井香亭詩》。他寫此件時至少已七十一歲,為暮年手筆,屬楊氏晚年行草格局:筆法中融入較多章草筆意,章法布局行距緊密,字形忽大忽小,落筆時重時輕,筆畫尖銳。如此縱宕奇崛的書風,與其時流行的趙體風格趣味迥殊,在正統派觀點裏終究不合於格轍。因此,楊氏在書史上地位並不高,其為人稱道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文學上。

文信,字道元,號雪山,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善屬文,詩尤清峭,不為時俗聲。文信生卒年不見於記載,有研究認為約生於元大德十年(1306),享壽至少八十,則洪武四年(1371)寫這《秀野軒記》時,大約六十多歲。文信傳世書作不多,此幅行楷《秀野軒記》,楷多於行,體勢平正寬博,在其目前僅存的五件墨跡中較為獨特,或許是因「為人作序,略求莊僅」之故。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 標題: 行書詩文合卷
  • 建立者: 張雨(1283–1350) 楊維禎(1296–1370) 文信(約1306–約1387後)
  • 建立日期: 張:元至正二年(1342) 文:明洪武四年(1371)
  • 實際尺寸: 張:30.5厘米 × 77厘米 楊:30.5厘米 × 53厘米 文:30.5厘米 × 44.5厘米
  • 出處: 北山堂惠贈
  • 類型: 書法;手卷
  • 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 材質: 水墨
  • 館藏編號: 1996.0120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