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無名仲尼式古琴

晚宋至明初期(十三至十四世紀)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

蚌徽、牛角軫,龍池、鳳沼以斑竹鑲邊,餘皆硬木所製。通體黑漆,面有蛇腹、牛毛、冰紋斷,底則以牛毛及冰紋斷為主。杉木作面,梓木為底,琴腹內面板當龍池、鳳沼處各以桐木片鑲貼「假衲音」,此為唐代遺法,明初琴器尚偶見之,明中、晚期至清代製作中幾已絕跡。

明代造琴之風甚盛。帝皇、親王以至宦官操縵者眾,民間亦然,是以明琴大量流傳於世。明代琴制基本沿襲唐宋,而明人素工漆木器作,故傳世明琴大多製作精良,然灰胎厚度卻漸遜唐宋,灰質亦不限於傳統之「鹿角灰」,所生斷紋種類遂逾前代,現細密斷紋如「牛毛斷」者較多。以現存遺製所見,明代前期琴器具年款者較少,成化以還則漸多。

此琴屬「仲尼式」。考仲尼式之出現約於晚唐或五代,復因宋代尊崇儒道,因而大為流行,幾成一尊之局,迄今不衰。此琴雖無款,不知斲者及確切製作年份,觀其造工精良,尺寸適中,面弧漫圓飽滿,漆色斷紋黯舊美觀,發音沉透純古,復有鑲嵌「假衲音」之傳統古製,洵屬明初佳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 標題: 無名仲尼式古琴
  • 建立日期: 晚宋至明初期(十三至十四世紀)
  • 實際尺寸: 通長118.5厘米、寬(頭17.8、額17.5、肩18.5、尾13.5厘米)、厚5.5厘米 、弦長108.6厘米、弦孔總距12、龍齦寬4厘米、龍池21厘米× 2.5厘米、鳳沼 10.5厘米× 2.5厘米、軫池 14厘米× 1.7 厘米、重2.59公斤
  • 出處: 北山堂惠贈
  • 類型: 樂器
  • 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 材質:
  • 館藏編號: 1999.0536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