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一部分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進行傳教活動。隨著他們一同到來的西方技術、知識與思想,逐漸小範圍地滲透至中國社會各個領域,視覺藝術領域亦不例外。美國的中國藝術史學者高居翰認為,明末畫壇部分尚“奇”求“怪”之風,可被視為受到西方視覺藝術衝擊所產生的結果。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際的吳曆,中午後信奉天主教,曾跟隨傳教士到澳門的教堂學習拉丁文,並為自己取了拉丁文名西滿•沙勿略•雅古訥(Simon Xavierius a Cunha)。他的部分山水畫作,明顯帶有對西方繪畫中透視法的運用。這幅作品,描繪江南水泊之景,傾斜的坡岸向畫面後部延伸,營造出透視感和空間感,樹木亦呈現出近大遠小的變化,可被視為早期“西學東漸”在繪畫藝術方面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