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每卷卷首附有扉畫,卷末附有牌記與拖尾畫。七卷牌記的內容皆同,記載此部為元至順元年住在浙西道平江路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何莊的何允中同妻子黃氏,共同發心出資以泥金寫繪,並列舉主要相關人員有「描金引首孤雲處士門人朱珤、閱覽考證法華教主明理、書寫經文永壽禪寺住持元浩」。
所謂的「描金引首」,也就是每卷卷首的扉畫。孤雲處士為元代界畫名家王振鵬(約活動於1275-1330年),其為浙江永嘉(今溫州)人,任職於元廷,受知於元仁宗(1311-1320在位)。負責描繪此部扉畫的為其門人朱珤,畫史並無記載,就目前所知,除此7幅扉畫外也無其他作品留存。清王澍(1668-1743)在《虛舟題跋》中留下院藏此部《法華經》的相關記載,提到朱珤(誤記為「朱瑤」)「學畫於孤雲處士而妙過其師」,元末兵亂,抱自己所繪的兩幅圖登上城樓,「賊望見樓中虹氣貫月,大怖而去,楊鐵崖(1296-1370)名其樓約『虹月樓』」。 雖具奇異色彩,但據此推測其元末尚在世,則此部扉畫當為其年輕時期之作。
所謂的「閱覽考證」,應是對《法華經》經文文句的校勘以及義理的解釋,不過,目前對此位「法華教主明理」一無所知。至於書寫經文的僧元浩,據前述王澍同條目的記載,其「受知於普應國師中峰(明)本公(1263-1323),工書法」,曾入趙孟頫(1254-1322)之門下。 而其所住持的永壽禪寺,亦在平江路嘉定州,為元延祐5年(1318)呂師說所建。
僧元浩所書寫的經文多以11半葉為一紙,每半葉5行,每行18字。如同王澍記載其曾入趙孟頫門下,整體書風可見趙孟頫晚年風格的影響,結字優雅但偏扁,用筆強調行書的動感。朱珤所畫的扉畫每幅跨6半葉,與宋元七卷本《法華經》相同,右側主要畫釋尊於靈鷲山說法,左側布局各卷變相,但因版面更寬,有更多表現空間,特別是能展現界畫功力之處都被特別強調,例如畫幅右側多幅釋尊說法的華麗平台佔達4半葉、卷二「窮子喻」的豪宅、卷三的聲聞弟子迦旃延「起七寶塔供佛」、卷五左側「建塔、造僧舍」等。多處的畫題選擇與詮釋不僅顯現出新意,還體現了創作者對《法華經》的熟捻,例如卷五、卷六右側,將釋尊說法改為多寶佛與釋尊「二佛並坐」,並很有意識地以柱子呈現其場景在七寶塔內。《法華經》自第11品〈見寶塔品〉後段,釋尊升上虛空,七寶塔開啟,多寶佛邀請釋尊入坐,至第22品〈囑累品〉末釋尊請「多寶佛塔還可如故」,為所謂的「虛空會」,也就是二佛並坐於虛空中的七寶塔內。此部卷五、卷六扉畫畫「二佛並坐」未見於宋元七卷本《法華經》,或為其新創,也完全符合經文描述。再者,在卷二「火宅喻」,於羊車、鹿車、牛車之外,還畫了一大象拉的華麗大車【圖1】,此當是經文所說的「大白牛車」。歷來不同宗派的中國論師對此譬喻中的牛車、與大白牛車的關係多所論辯,而有所謂的「三車說」與「四車說」, 此幅是相當少見於繪畫中宣示「四車說」立場者,「法華教主明理」或許即在這些詮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每卷卷末還附拖尾畫,分別畫大功德天、大辯才天、東天王、南天王、西天王、北天王、韋馱天,與一般僅畫韋馱天亦有所不同。選擇以韋馱天以外的五尊為護經天神之緣由不明;但北(毗沙門)天王、東(持國)天王於第26品〈陀羅尼品〉中說神咒護持《法華經》弘揚者。
除界畫外,人物神情、衣紋、點景樹石等,皆顯現相當功力。經牌上的坐佛【圖2】則顯現出藏傳佛教風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