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王士禛賞梅賦詩圖

佚名無紀年,甲辰(1664年)或之前一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香港

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及漁洋山人等,山東新城人。雍正時因避「胤禛」諱而改名「士正」,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又頒諭改為「王士禎」。王氏是山東望族,累世顯赫,士禛祖父王象晉為明代禮部主事,入清後選擇退隱並「親教諸孫」,晚明文震亨云「海內族姓之貴者,莫最於王氏」,王氏家族之顯,可見一斑。士祿、士祜、士禛三兄弟年少同以舉業為目標,亦致力於詩,獨王士禛主張的「神韻說」對詩壇影響最深。王士禛於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殿試中二甲,兩年後到揚州就任推官。任內於餘閒兩度舉行「紅橋修禊」,與江南騷人墨客、布衣遺民及書畫家頻繁交往,於北京、揚州皆能廣結網絡和積累名聲。五年後因政績頗佳,秩滿回京,極得康熙皇帝賞識,眷遇甚隆。

王士禛好尚寫真,據學者統計,其肖像圖於清初至少有三十四件流傳。現存兩幅最早的肖像圖,皆作於揚州任官期間。從題跋時間可知,北山堂此卷即為其中之一,畫中人為年約三十歲的王士禛,臉頰豐腴,長鬚飄逸,笑容親切,容貌傳神,可惜畫家不詳。另一卷是由戴蒼繪寫的《抱琴洗桐圖》,像主的長相、頭巾及目視方向雖與本圖極為一致,惟稍欠神韻,相信戴蒼是參照本圖臨摹其容貌,然後再補畫身體及背景。

此畫中的王士禛神態悠然,風度翩翩,儼然一名忘卻俗務的魏晉高士,頗合尤侗在題跋中對他「仙吏」的稱呼。背景雖大片留白,然人物和器物設色清雅,主題明確。王氏頭戴薄如透絲的紗巾,身穿寬袍儒服,右手執卷,側身挨坐椅上,椅下獸皮蓆鋪放筆硯,強化其篤好詩文的形象。此外,王氏似凝視着右前方仿古青銅膽瓶,瓶中插植梅花,配合題跋有關梅花典故的唱詠,企圖襯托出王士禛高雅的性情品格。事實上,自從晚明出現了高濂《遵生八箋》和袁宏道《瓶史》等討論插花和膽瓶的專書,文人雅士賞玩瓶花成為潮流,當時的肖像圖亦流行以瓶花作書齋擺設,用以襯托像主的品味和雅趣。由此可見,王士禛早年內心仍對晚明的生活文化十分思念和重視。

有趣的是,本幅經過重新拼合還原後實為立軸,以花綾為裱邊。後來因增加引首及題跋而重新裝池成手卷形式,但題跋都被剪裁成各條而編次凌亂。重組編次後,相信題跋率先於一六六四年在揚州時陸續展開,最晚見於一七七三年,共計五十一位師友及門人題跋。王士禛逝後,其肖像圖仍深受乾嘉文人什襲珍視,並通過詩歌創作、臨摹畫作及供奉畫像等活動延續其在文壇的影響力。十 此幅寫真保存狀況完好,著實展示了王士禛年青時的風采。

(龍德俊撰寫條目,見《北山汲古:中國繪畫》頁354。)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 標題: 王士禛賞梅賦詩圖
  • 建立者: 佚名
  • 建立日期: 無紀年,甲辰(1664年)或之前一
  • 實際尺寸: 29.6厘米 × 39.1厘米
  • 出處: 北山堂寄存
  • 類型: 繪畫;手卷
  • 權利: 北山堂寄存
  • 材質: 水墨設色絹本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