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

1906年12月19日 - 1982年11月10日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第四代蘇聯最高領導人,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以及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軍階為蘇聯元帥。
布里茲涅夫生於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卡緬斯科耶的一個工人家庭。蘇聯在1917年10月革命後成立後,布里茲涅夫於1923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他在1929年成為正式的蘇聯共產黨黨員。當納粹德國於1941年入侵蘇聯時,他加入了蘇軍並升為二戰期間的少將。布里茲涅夫於1952年加入至中央委員會,於1957年成為政治局的正式成員。1964年,他突然發動政變,罷黜了赫魯雪夫,並自命為總書記。1976年後,布里茲涅夫的健康狀況惡化,長期服藥控制,愈來愈淡出了國際事務。隨著多年健康狀況的下降,他於1982年11月10日去世,由安德羅波夫繼任總書記。
自1964年起出任最高領導人、並掌握最高權力長達18年之久,直至1982年去世。死後蘇共中央高層陷入長達3年的權力鬥爭。直至1985年戈巴契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布里茲涅夫在黨內人士的評價比赫魯雪夫民主,赫魯雪夫當政時經常「聖心獨斷」,無視政治局的其他人,布里茲涅夫則通過協商以減少高幹之間的分歧。在爭取兩個冷戰超級大國間緩和的同時,布里茲涅夫實現了美國與蘇聯的核子武器恐怖平衡。布里茲涅夫政權領導下的大規模軍備建設和霸權主義擴大了蘇聯的軍事干預。但是蘇聯咄咄逼人的政治攻勢不再如古巴危機前那般有效,蘇聯的太空成就產生的影響力被美國的阿波羅計畫登月成功後所超越。
布里茲涅夫時期雖然提供更高的社會福利,但政策缺乏自由化,經濟分配效率依然低下,加上科研投入體制的不平衡,專注軍事科技的研發,造成蘇聯與西方除軍工外的技術差距逐漸擴大,經濟地位也被擁有高科技的西德與日本超過,國內產生了懷念赫魯雪夫的年輕一代與特權階層。布里茲涅夫對上一任政治改革的敵意換來了一個社會衰落的時代,被稱為布里茲涅夫停滯。除了普遍存在的腐敗和經濟增長下降外,美國和蘇聯之間的技術差距不斷擴大,使得共產黨民心漸失。戈巴契夫在1985年上台後,譴責布里茲涅夫政府的無能且不靈活,然後實施了蘇聯開放政策。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維基百科

探索這位歷史人物

24 個項目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