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两个主权国共同组成,其创立的法理依据来自《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解体。
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两国在其国内被法律规定为平等而独立的两个国家,但在国际社会上普遍看待奥匈为同一个政治实体。奥匈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铸币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权,唯独总体财政、外交和国防这三项需交由帝国的中央政府管理。
奥匈帝国是当时的世界列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版图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大小为欧洲第二,仅次于俄罗斯;人口总数位居欧洲第三,稍逊于俄罗斯和德国;它还保有世界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只在美国、德国和英国之后,尤其以军火制造业最为发达;其家用电器、照明设备以及发电机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奥匈一直坚定的和德意志帝国站在一派,两国在各种方面的互补性极佳,导致德国也屡屡协助奥匈,这间接使得20世纪初的欧洲列强在阵营上迅速两极分化,并最终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匈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其国内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占据50%以上的人口,故奥匈的各种国家级事务常需要其国内的12个民族代表来共同决定。其存续末期期间,欧洲民族主义思潮逐渐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趋至成熟且纠纷不断,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虽然奥匈帝国在民族问题上举步维艰,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仍然飞速发展,不仅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经济改革也得以施行。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在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太子约瑟夫·斐迪南大公被19岁的塞尔维亚黑手会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