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兩個主權國共同組成,其創立的法理依據來自《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而解體。
奧匈帝國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匈兩國在其國內被法律規定為平等而獨立的兩個國家,但在國際社會上普遍看待奧匈為同一個政治實體。奧匈兩國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領域分別享有自主權,唯獨總體財政、外交和國防這三項需交由帝國的中央政府管理。
奧匈帝國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版圖地跨東歐、中歐和南歐,面積大小為歐洲第二,僅次於俄羅斯;人口總數位居歐洲第三,稍遜於俄羅斯和德國;它還保有世界第四大的機械製造業體系,只在美國、德國和英國之後,尤其以軍火製造業最為發達;其家用電器、照明設備以及發電機裝置的製造量和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德國。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奧匈一直堅定的和德意志帝國站在一派,兩國在各種方面的互補性極佳,導致德國也屢屢協助奧匈,這間接使得20世紀初的歐洲列強在陣營上迅速兩極分化,並最終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奧匈帝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其國內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佔據50%以上的人口,故奧匈的各種國家級事務常需要其國內的12個民族代表來共同決定。其存續末期期間,歐洲民族主義思潮逐漸盛行,各地民族獨立思想已趨至成熟且糾紛不斷,由之產生的語言分歧也使得戰時軍隊指揮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仍然飛速發展,不僅實現了近代化,許多開明的經濟改革也得以施行。
1908年,奧匈帝國兼併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地區,為帝國存在期間少有的領土擴張,釀成波士尼亞危機,間接為1914年塞拉耶佛事件的爆發埋下禍根。事件中,皇太子約瑟夫·斐迪南大公被19歲的塞爾維亞黑手會的激進民族主義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和德國同屬同盟國一方,於1918年戰敗而解體,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和匈牙利王國成為奧匈帝國的法理繼承國,而在奧匈帝國故土上建立起來的獨立民族國家還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等;亦有部分領土被波蘭第二共和國和羅馬尼亞繼承。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維基百科

探索這個地點

53 個項目

對歷史感興趣嗎?

訂閱 Culture Weekly,接收個人化最新資訊

大功告成!

你將在本週收到第一份 Culture Weekly。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