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早期台灣譯作捷克斯拉夫,是一個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中東歐國家,採取民主共和制度,被德國、波蘭、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所包圍,在經濟和外交上由捷克為主導、斯洛伐克為輔助,在政治和文化上兩國平等。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戰結束後、二戰開始前,為世界第七大工業國,工業排名比當時的日本、波蘭、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大部分工業國家還要高。
1918年,由奧匈帝國解體,從奧地利獨立的捷克和從匈牙利獨立的斯洛伐克兩國因為語言文化相近,同屬於西斯拉夫而合併。捷克地區繼承了奧匈大部分的工業設備,經濟能力在新生的小國中異常強大,加上還有蘇台德地區防禦工事、中東歐最高的識字率,讓其成為一個中等強國。1939年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區被納粹德國占領,在工業核心區域成立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及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傀儡國,即使亡國也作為納粹德國境內最發達的工業區而繼續發揮作用。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被蘇聯納入共產主義陣營,改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89年發生的絲絨革命後,又更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走向天鵝絨分離,以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各自獨立成捷克共和國及斯洛伐克共和國。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維基百科

探索這個地點

2,435 個項目

對歷史感興趣嗎?

訂閱 Culture Weekly,接收個人化最新資訊

大功告成!

你將在本週收到第一份 Culture Weekly。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