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是法国的一段社会激进与社会动荡的时期,对于法国历史以及全欧洲都留下深刻的广泛影响。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团体、平民和乡村农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阶层观念、贵族以及天主教会统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爱等新原则推翻。整个欧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惧,因此在1814年发起反法讨伐,并成功恢复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导致各界对立,特别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后长达二百年的政治对立。
由于七年战争战败,又介入美国独立战争,面对财政危机的国王路易十六强加税赋,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影响了法国的失业率。蓬勃发展的启蒙思想所结合,助长了阶级意识,终于使得法国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级会议中爆发。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众在6月20日发表网球场宣言,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监狱,8月26日颁布人权宣言,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10月6日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来的几年则由不同的立法会议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拥护者斗争主导。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断头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后,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执政后结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仑战争、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两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权下交替管治。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中文译者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权,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变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马克·菲利普和琳恩·艾弗里·亨特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