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尼斯·泽·朱加什维利,简称约瑟夫·斯大林、斯大林,格鲁吉亚人,是俄国革命家和苏联政治、国家、军事、党派人物,也是苏联法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直统治苏联,执政近三十年,直到1953年去世。曾任全联盟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但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发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为其极度专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进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杀,造成百万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但苏联红军最终击败纳粹,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并在苏共二十大上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胜利及建设苏联并使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清洗、宗教及民族镇压,造成大量人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