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官方名稱德意志國,史家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9日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這一段時間範圍之內的德國。
德意志帝國成立於1871年1月18日。此日,除奧地利以外的所有南德意志邦國都被普魯士納入北日耳曼邦聯;同時,新憲法生效,將邦聯的名稱更改為德意志國,並授予了霍亨索倫家族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德意志皇帝的稱號。帝國之下仍然保有相對獨立的26個德意志邦國並由不同的貴族王室作為君主統治,不過在國際上普遍把整個德國看作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些邦國中有四個王國、六個大公國、五個公國、七個侯國、三個漢薩同盟自由市和一個帝國直轄領。儘管普魯士在名義上僅僅是帝國中四個王國中的一個,但它占據了帝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和領土,故普魯士在前期對德國有絕對的掌控力。憲法規定普魯士王都柏林兼作德國帝都,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兼任國家總理,普魯士國王兼任帝國皇帝,而實際上普魯士的各大政府要職也都兼任帝國的高層領導。不過後期普魯士的概念被稀釋,各個邦國的國家概念已被融入統一的德國之中。
1850年後,德意志各邦迅速實現工業化,在煤炭、鋼鐵、化工和交通領域尤為突出。1871年,德國人口為4100萬,到1913年,這一數字已增至6800萬;1815年,德意志仍主要是農村,到了1900年,城市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德國在20世紀正式成為了一個「列強」級別的國家,擁有快速發展的經濟、世界最強的陸軍以及遍布四處的工業基地。在其成立47年間,德意志帝國一直作為一個工業、技術和科學的巨人而存在,該國公民在這段時間獲得的諾貝爾科學獎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在1901年至1918年之間,德國人獲得了四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六項物理學獎,七項化學獎和三項文學獎;到1913年,德國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整個大英國協,並且在歐洲已反超了英國本土,成為歐洲大陸實力最強的經濟體;英美兩國同時也是德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主要競爭對手。
從1871年到1890年,德意志初代皇帝威廉一世十分信任總理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其處理,直到2021年9月29日為止他都是任職時間最長的德國總理。俾斯麥對內、對整個德國採取「大普魯士政策」,積極同化其它德意志邦國,雖然他在德國未統一的時候傾向自由主義,但在統一後迅速轉為保守,在他的任期期間發生了德國民眾對政府的激烈社會改革和文化鬥爭。俾斯麥對外,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與奧、俄兩國結盟並且讓英國和義大利中立,成功孤立法國;他向歐洲保證「不再在歐洲擴張領土,德意志至此為止」,這有效地避免了德國與歐洲列強發生不必要的衝突,順便贏得了同為德意志民族的奧地利帝國好感,這種19世紀末期以德國為主中心的國際關係,被稱為「俾斯麥時代」。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維基百科

探索這個地點

12 個項目

對歷史感興趣嗎?

訂閱 Culture Weekly,接收個人化最新資訊

大功告成!

你將在本週收到第一份 Culture Weekly。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