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維爾·張伯倫

1869年3月18日 - 1940年11月9日

亞瑟·內維爾·張伯倫,FRS,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擔任英國首相,以其綏靖主義外交政策聞名,並於1938年簽署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德語區割讓予德國。此後阿道夫·希特勒入侵波蘭,英國被迫於1939年9月3日對德國宣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八個月內張伯倫為英國戰時首相。
張伯倫曾於商界及地方政府工作,並於1916年至1917年短期任國家服務總監。此後他決定跟隨其父親約瑟夫·張伯倫及其兄長奧斯丁·張伯倫的步伐,於1918年當選國會議員,時年49歲。他拒絕了一項內閣職位,並作為後座議員直至1922年。1923年他迅速升任為衛生大臣及財政大臣。在一屆工黨領銜的政府任期後,張伯倫重返衛生大臣職位,於1924年至1929年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31年其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財政大臣。
1937年5月斯坦利·鮑德溫卸任,張伯倫接替其首相職位。在其任期內對德國政策成為中心問題,在慕尼黑的外交舉措受到當時英國人民的歡迎。希特勒持續其侵略性舉動,張伯倫承諾捍衛波蘭獨立,而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後英國亦履行承諾同德國開戰。在聯軍被迫從挪威撤退後,張伯倫認為政府此時應當得到所有黨派支持,但工黨和自由黨亦不願參與由其領銜的政府,由此他於1940年5月10日宣布辭職,溫斯頓·邱吉爾接替其職位。去職後的張伯倫在國會中仍舊受到廣泛尊敬。其為戰時內閣的重要成員之一,並在邱吉爾缺席時領銜這一內閣,但由於健康原因後被迫辭職,六個月後,張伯倫因癌症過世。
歷史學家對張伯倫的評價極具爭議。其初始聲望較高,但1940年7月的《罪人》對張伯倫等人進行了嚴苛的抨擊,稱其在慕尼黑外交失敗並未能使英國對戰爭進行充分準備;該書以及日後的一系列出版物幾乎徹底摧毀了其名望,而在其過世後的一代史學家絕大多數持相同觀點。近年史學家對張伯倫及其政策的態度逐漸好轉,引證最新解密的政府文件,認為1938年時的英國準備仍舊不足,對德國開戰將帶來災難。即便如此,在英國首相中張伯倫仍舊排名靠後。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維基百科

探索這位歷史人物

41 個項目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