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

1927年8月1日 - 1949年12月7日

国共内战,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也是20世纪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与行宪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及数个割据政权。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7年至1937年间之第一次国共内战,第二阶段则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国共内战。其为中国现代史的重大转折点,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两次内战,最终取得中国大陆的统治权,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华民国国家体制,而中国国民党则与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相隔台湾海峡两岸政治分立与军事对峙的局面,而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完全停火,并于1987年开始两岸交流。
1925年,主张联俄容共的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右派与中共以及支持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左派之间的矛盾迅速扩大,导致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出现裂痕。在国民党建立国民政府发动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两党矛盾激化。1927年4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在上海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国共两党正式决裂。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开始武装夺权,并先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数处革命根据地,与定都南京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分庭抗礼。1928年12月,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统一中国后,自1930年起先后5次围攻共产党在南方之根据地。1934年,在第五次围剿战争中,国军攻占当时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开逃亡,于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同意停止内战,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中国共产党统治的陕甘宁边区则在名义上由国民政府直辖。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则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并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军、行宪与联合政府等议题再度凸显,导致双方爆发连番军事冲突。共产党将其掌握的武装力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后,共产党在东北与华北取得军事上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国民党在1947年结束训政、将以党治国的国民政府改组为行宪之中华民国政府、将国民革命军改组为中华民国国军,颁布动员戡乱令,并以推行金圆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当时尚处战后疲弱的中国经济,尝试以改革换取知识分子与中产阶级的支持,但改革失败反使国民党民心尽失。1949年4月,国共双方在北平进行停火谈判但告失败,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渡江战役,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并渐次夺取绝大部分的中国疆域。
收起展开详情
维基百科

详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首页
探索
玩一玩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