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或稱日本侵華戰爭;國際稱第二次中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指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國與日本之間發生的戰爭,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於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緬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時間若從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4年,為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中同盟國陸上戰鬥部分;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的七七事變算起則有8年,宣戰文告中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故稱「八年抗戰」,為中日全面衝突;若追溯自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止,則戰爭總共14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次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滿洲國」。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軍從盧溝橋進攻平津地區,不久華北地區淪陷,中日全面開戰。8月13日淞滬會戰,中日在上海及周邊大規模會戰。12月13日,南京保衛戰南京失守,日軍主導南京大屠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統計20萬至30萬人遇難;中國首都遷至重慶,為中國戰時陪都。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及德國、義大利宣戰。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元首發表《開羅宣言》,宗旨在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國對日本發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投降,中日戰爭告終。
第二次中日戰爭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日軍約百萬的主力部隊被牽制於中國戰場,而無法向北進攻蘇聯配合納粹德國的要求牽制蘇聯兵力,使得蘇聯遠東部隊調往歐洲得以保衛莫斯科,並調派精銳兵力支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事,減輕其他同盟國在各個戰場的作戰壓力;雖然日軍占領東南亞及印尼等地,但日本海軍無法登陸澳大利亞阻斷同盟國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劃以失敗告終。抗日戰爭間接幫助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反攻,令日本無法和德國配合共同進攻蘇聯,亦間接改變蘇德戰場雙方的兵力對比,紅軍之所以能夠全力對付德軍,也是因日本必先通過擊敗中國,才能完全配合在緬日軍進而入侵英屬印度及其它地區,甚而打破當時日本和德國及義大利戰略合作的構想及打通歐亞大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