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學運年代
大眾化的大學教育到了 1960 年代,伴隨著激進的青年文化到來。越戰是全球青年活動主義的觸發點。美國與歐洲的大型示威動員了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上街頭。大學也飽受挑戰。1964 年,美國柏克萊 (Berkeley) 學生在校園裡要求反種族歧視的權利。法國相對平靜,但在 1968 年 5 月 3 日也爆發了大學學運。在索邦 (Sorbonne) 大學的主大樓有一場小型示威遭到警方鎮壓,學校關閉。隨後引起為時一個月逐步擴大的示威與罷工。很快地,「新左派」(New Left) 學生運動激發了全面罷工,近千萬名工人加入罷工,擴及全國。政權因高漲的革命而飽受威脅。
關閉索邦大學
索邦大學被警察佔領。學生抗爭要回去上課,但遭警方用警棍鎮壓。學生們拿起覆蓋巴黎街頭的老鵝卵石加以還擊。許多人受傷了,但每天都有更多人加入這場抗爭。
索邦大學
路障之夜
在 5 月 10 日 晚上,學生們與許多剛加入的郊區年輕工人,在整個拉丁區 (Latin Quarter) 建起鵝卵石路障。激烈的鎮壓衝擊著整個國家。
重返索邦大學
政府從索邦大學撤退,校園重新開放。學生返校卻不上課,反而成立「大會」(General Assembly) 在大講堂持續舉行會議。丹尼爾‧科恩邦迪 (Daniel Cohn-Bendit) 拒絕擔任領導者,但大家仍舊對他言聽計從。
年輕人大膽發表意見 到處是塗鴉
沉默的終結
無數的演講和著作突然湧現,革命訊息籠罩了整個巴黎。牆壁上佈滿塗鴉和海報,街頭上遞送著數以千計的宣傳冊子,新的報紙和雜誌也紛紛面市。而最重要的是,人們不再在街上交談,車輛亦因汽油耗盡而從街頭消失。
全面罷工開始
學生連同工會及左翼政黨組織示威遊行。時間訂在 5 月 13 日,該次示威動員了數十萬的巴黎市民。學運成為政府的心頭大患,如新發行的學生報「行動」(Action) 封面所示。
勞工起義
在 5 月 13 日的示威抗議後,工人們拒絕返回工作崗位。他們佔據了數百家工廠,鎖上大門並掛起紅旗。整個國家的經濟因此癱瘓,陷入一遍混亂。
自我管理
這次的行動並未統一執行,也沒有單一的領導組織或意識形態,行動委員會乃是在各個鄰坊和工廠中組成的。他們的長期目標並不容易界定,但同樣都對行政管理部門的不合理社會階級感到不滿。到處都在討論社會主義者的自我管理,並將其視為資本主義和蘇聯共產主義的創新替代品。
行動委員會
工會加入抗爭
法國美術學院 (Ecole des Beaux Arts) 學生繪製的慶祝罷工海報
5 月 24 日的示威
喬勒帝 (Charlety) 會議
經過數星期的示威與暴動之後,反對黨、工會及學生在 5 月 27 日於喬勒帝體育場召集了一場大型政治會議。隨著政府部門加入罷工,國家機器面臨瓦解。只剩下警察和國營電視依然在為政府服務。
人民的力量 叛徒背棄戴高樂 (de Gaulle)
加樂堤 (Charlety) 會議
戴高樂重新掌權
戴高樂 (De Gaulle) 面臨著一個抉擇:要不就辭職,要不就威脅發起內戰以保權位。5 月 29 日,他飛往德國以取得專業軍隊的支持。5 月 30 日,他回國並發表談話,宣誓要「保衛共和」並反抗它的敵人。他的支持者歡喜地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反示威遊行。
回應
戴高樂一邊威脅鎮壓,一邊也承諾改革以滿足人民的訴求。戴高樂主義 (Gaullist) 青年運動聲稱在戴高樂的領導下繼續革命。共產黨和主要工會聯合會 (CGT) 合作終止示威。
戴高樂主義青年傳單 新盟友:工會 + 戴高樂
警方於弗林斯 (Flins) 嚴陣以待 學生逃跑到田野間
運動之死
儘管政府和工會聯合施壓,一些最激進的罷工活動仍然持續到 6 月。 6 月 9 日,警方針對佔據巴黎弗蘭 (Flins) 附近一個農村地區的雷諾汽車廠抗議人士展開攻擊。學生前往巴黎保捍衛工廠,但徒勞無功。一名高中學生在這場混戰中罹難。不久,所有罷工宣告終結。政府舉辦了新的選舉,且輕鬆獲勝。1968 年 5 月的事件於焉落幕。
後果
五月事件對法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點。雖然五月事件沒有成功,但它發起的文化變革,卻使得社會出現更開放與進步的氛圍。1981 年當選法國總理的社會主義者法蘭科斯‧密特朗 (Francois Mitterand),正是得益於這些長期變化。
法蘭科斯‧密特朗 (Francois Mitterand)
Creator—Andrew Feen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