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圖 (1606) 創作者:香港海事博物館藏香港海事博物館
地圖不但紀錄了真實的歷史,也反映了當時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傳遞。香港海事博物館的地圖藏品豐富,我們希望透過這些地圖,探討航海和地圖繪製的發展歷史,從而窺探思想和世界觀的轉變,以及中西文化交流。
鄭和航海圖 (創作者:私人藏家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海洋是連繫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古往今來,中國和西方國家同樣致力發展航海及相關的繪圖工作。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已有若干文獻記載有關天文和地理的知識,明代著名海圖《鄭和航海圖》描繪了以南京為起點,最遠至非洲東岸的航線。證明早在明代,中國人已遠赴非洲,並繪製詳細的海圖。
非洲大陸地圖 (創作者:塞巴斯蒂安.蒙斯特和私人藏家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這地圖收錄在塞巴斯蒂安.蒙斯特的十六世紀暢銷書《地理學與宇宙學》中。蒙斯特仿效托勒密的作品,並參考當時葡萄牙和阿拉伯的資料,完整地把非洲的地形繪畫出來。南非內陸有大象和鸚鵡的繪圖,而在今天的喀麥隆和尼日利亞則有獨眼巨人繪圖,用以象徵神話中的莫諾羅利部落。
新增幼學瓊林 (1881) 創作者:私人藏家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代其中一種影響極為深遠的宇宙觀,正是這種地平的觀念使傳統地圖難以正確地繪畫出弧形的地面。
明萬曆 漳州五彩魚船紋碗 (1573/1620)香港海事博物館
此盤可能為東南亞伊斯蘭市場而製,盤心描畫帶有天干地支方位的羅盤和富含道家思想的「太極」兩字。
《大明九邊萬國人跡路程全圖 》 (創作者:私人藏家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此圖反映明代晚期中國知識界主流對世界的認識。世界惟大明為中為大,歐洲、非洲、美洲等均為孤懸大洋中彈丸之地,展示了中國至尊、萬國來朝的心態。此圖曾在日本重刻出版,流傳甚廣。
阿拉伯圓形世界地圖 (創作者:私人藏家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約於公元八世紀,伊斯蘭科學、天文學和航海事業發展迅速,並設有天文台等設施。伊斯蘭的科學知識和地圖文化於元代時已傳入中國。在這阿拉伯圓形世界地圖中,中華帝國位於東面,與印度相鄰。
清真四分儀 (1800)香港海事博物館
一面刻星盤四分儀,另一面是天文計算及報時四分儀,這可能跟祈禱及宗教節日有關。
約十七世紀《坤輿萬國全圖》(左半幅)香港海事博物館
原圖由利瑪竇在1602年繪製;屏風約在十七世紀於日本製造。
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來華,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亦帶來西洋科學知識。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1582年抵達澳門,並開始在中國地區進行傳教活動。1602年,他向萬曆皇帝獻上《坤輿萬國全圖》,這地圖在中國影響極深。
約十七世紀《坤輿萬國全圖》(右半幅)香港海事博物館
這地圖讓士大夫開始認識到世界之大,以及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當時不少中國士大夫對西方地圖及知識深感興趣,
坤輿全圖 (創作者:南懷仁和私人藏家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清康熙十三年 (1674) 南懷仁上呈世界全圖予康熙皇帝,名為《坤輿全圖》,中國出現在第五圖,也就是地球的中央。地圖上有多段文字註記,並繪有一些動物、怪獸及帆船等圖案。
大清皇輿全圖 (1909) 創作者:私人藏家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清光緒年間設會典館,其中一個職能就是將各省級地圖繪製標準化,各省上呈根據測量和訂正經緯度而繪製的地圖,至光緒二十五年 (1899)才將完成的地圖匯編入欽定《大清會典》。其中《大清皇輿全圖》用圓錐投影法繪製,以北京為本初子午線,可以說是中國用自身力量完成的第一張符合數學製圖理論的中國全圖。
在大航海時代(約十五至十七世紀)之前,西方對遙遠的中國只有片面的認識,在當時的世界地圖中可見中國地名(如Serica),但地形卻不完整。隨着馬可勃羅(Marco Polo, 1254-1324)等人所撰寫的重要遊記的出現,以及其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活動,歐洲人對中國開始有更豐富的認識。
南海航海圖 (1646) 創作者:羅拔.達德利和香港海究博物館藏香港海事博物館
此地圖載於英國航海家羅拔.達德利爵士的地圖集內,該地圖集是十七世紀採用麥卡托投影法繪成的最重要航海地圖集。地圖顯示華南地區,包括廣州、澳門及海南島,以及越南北部和東沙群島。
《珠江航道地圖》 (創作者:杜赫德和香港海事博物館藏)香港海事博物館
此圖是杜赫德根據丹威爾於1735年出版的法文地圖譯成英文並重刻而成,原圖為早期大膽描繪廣州以外的整個珠江流域地圖。此圖描繪了珠江口及以南的島嶼,包括澳門、大嶼山及廣州。圖中可見的地標有炮台、寶塔及聖方濟各·沙勿略的墳墓等。
從中國和西方有關香港部分的地圖,可以見證香港的歷史和地名的變遷。在這些地圖中,載有很多香港地名, 不少沿用至今。
福建廣東海防航海圖 (創作者:私人藏家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這幅《福建廣東海防航海圖》詳細顯示珠江三角洲部份。為防禦海盜侵擾,明代開始繪製大量沿海地圖。此圖精美詳盡,圖中更可見不少航海資料,如航行時的避風港口,九龍與紅香爐(即香港島)之間水深九丈(約30米)及可泊船避風等。
Map of Xinan County (1894) 創作者:嶺南少岩氏和私人藏家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此圖與和神父較早的地圖極為相似,相信是以和神父的地圖為依據。特色包括有關大嶼山部分的地名較多,以紅色標示整片英國佔領地及記錄香港至澳門、廣州、天津、南洋及舊金山等地的水路航線,並在圖右下方附有廣州府圖。
香港地圖香港海事博物館
英國軍艦硫磺號艦長愛德華.卑路乍爵士於香港水域進行測量,並繪製精確細緻的海圖,他的地圖被廣泛採用,其後出現多個版本,而香港一些地名如卑路乍街(Belcher's Street)、卑路乍灣(Belcher's Bay)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港英政府其後的測繪圖中,更反映了香港歷史、土地和經濟的發展。
愛德華.卑路乍爵士(Sir E. Belcher)香港地圖的西班牙複本 (創作者:Captain Edward Belcher和Gordian Gaeta)香港海事博物館
此圖是根據1845或1846年愛德華.卑路乍爵士的海軍版海圖複製而成,顯示香港島、南丫島、鄰近島嶼及九龍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