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最美中国画(六)

近现代绘画:革新与多元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拉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序幕。这一历史变化犹如巨石投湖,激起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一震荡亦波及文化艺术领域,西洋文化大规模进入华土,中西文化思想相互碰撞。



随着西画东渐的展开,大量新画种出现,“中国画”成了民族绘画的专指概念,以示中外绘画的区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更是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化。然而另一方面,这一外力又迫使中国绘画改变清代画坛摹古、泥古的现状,从传统的文人画的单一趣味中解放出来。古典绘画在其自身范畴内的革新与创造,成为了近现代中国绘画的主要思路,其价值取向亦走向多元。



本单元所精选之绘画,尽管无法涵盖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全貌,但仍可从中一窥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画在接承传统的同时,如何在自身画学逻辑的导向下,回应时代的变化,并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中国绘画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从传统走向现代,形成了“托古求变”、“承继出新”和“引西润中”的三大创作类型,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维度,激发出中国绘画的现代活力。

海派



清末的中国绘画,以北京为中心的四王画派开始走向衰落,而中西交汇的新兴城市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江浙等地画家,逐渐汇聚成“海上画派”画家群,并形成雅俗共赏的“海派”新风格。任伯年即是“海派”代表大家,其作品将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相结合,体现了典型的海派艺术特征。

赵德昌夫妇像, 任伯年, 1885,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赵德昌夫妇像 任伯年

赵德昌夫妇像, 任伯年, 1885,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赵德昌夫妇像, 任伯年, 1885,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在中国画里,蔬果花木常被寓以特殊的象征意义。



菊花凌霜开放的生长特性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褒拟为高洁的人格品质。



桃象征着长寿,历来为画家所喜爱。

三千年结实之桃, 吴昌硕, 1918,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三千年结实之桃 吴昌硕

京派



陈师曾(1876-1923),出身书香门第,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 1913年起定居于北京,发起、参与了北京地区几乎所有重要的书画社团与活动,被公认为北京画坛领袖,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齐白石(1864─1957)出身农民,早年曾为木工,后成为职业画家,是中国画变革创新的代表人物,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1917年齐白石在北平结识当时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陈师曾,陈激励其独创一家,于是齐白石在57岁时开始了著名的“衰年变法”。

北京风俗•墙有耳, 陈师曾, 1915,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北京风俗·墙有耳 陈师曾

工虫册页 齐白石



这套作于1924年的工虫册页,是全面展现齐白石寻求变法突破时期的作品。画家以深厚的笔墨功力,捕捉大千世界渺小生命的一举一动,将写意的植物花卉和精工细画的昆虫搭配。一方面,蚱蜢腿上的刺毛根根毕现,蝈蝈肚子的柔软质感、黄蛾双翼分布的筋脉都刻画得非常细腻。另一方面,枝干简括勾写,花叶大笔渲染,整本册页动静结合、疏密搭配,强烈的视觉反差同时又具有统一的意趣。齐白石将自然界中常见的昆虫花草与自己劳动者出身的朴素情感相结合,把旧文人笔下常有的羸弱伤感一变而为爽健盎然。

工虫册页·飞虫, 齐白石, 192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工虫册页·蝈蝈, 齐白石, 192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工虫册页·黄蜂, 齐白石, 192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工虫册页·飞虫 工虫册页·蝈蝈 工虫册页·黄蜂

工虫册页·蚂蚱, 齐白石, 192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工虫册页·蚂蚱

工虫册页·青蛾, 齐白石, 192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花草工虫册页 - 绿蛾, 齐白石, 192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工虫册页·黄蛾, 齐白石, 192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工虫册页·青蛾 工虫册页·绿蛾 工虫册页·黄蛾

工虫册页·墨蛾, 齐白石, 192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工虫册页·墨蛾

徐悲鸿(1895-1953)坚持以“改造国画”的革新精神,创作了很多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结合主观情感的抒发的作品,在风格取向上吸收西画的技术语言,突出了人物造型、性格刻画和情节安排。

林风眠(1900-1991)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是20世纪初期“中西融合”最早的宣导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所提倡的“中西融合”并非是将两种文化的艺术技法简单叠加,而是找到“抒情性”这一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近现代绘画的契合点,并综合二者的视觉经验,开创崭新的面貌。

九方皋图, 徐悲鸿, 1931,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九方皋 徐悲鸿

林风眠对中西融合的探索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在作品的尺幅与构图上便与传统中国绘画有所区别,他的作品多取正方形构图——这样的画面更适合现代的居室空间,在当今中国绘画中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在林风眠的时代,这样的形制无疑令人耳目一新,《秋鹭图》便是如此。

秋鹭图, 林风眠, 1960,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秋鹭图 林风眠

丽人行



唐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 傅抱石, 194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丽人行 傅抱石 杨国忠 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

临安山色 (1950) 创作者:黄宾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临安山色 黄宾虹

此画写临安(今杭州下辖市)的山色,为“黑宾虹”画风的典型

中国山水画自唐代以来主要发展出两种面貌:一种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开创的青绿山水,另一种则为吴道子、王维开创的水墨山水。前者勾染设色,富丽精工,后者水墨渲淡,清新写意。自明末莫是龙等人以北宗、南宗分之,“尊南抑北”遂成主流,此带有浓厚文人价值观色彩的“南北宗”理论学说统领画坛三百年,极大地左右着后人对山水画的理解以及对画史的把握,甚至影响了艺术的实践创作。

张大千(1899-1983)本幅描绘四川峨眉山的壮阔山色,手法上不拘一格,兼用了青绿、水墨两种,汲取二者之长而熔于一炉,眼界上已经跨越了明清的局限。

峨眉, 张大千, 1946,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峨眉 张大千

张大千仕女创作可分三个阶段:



1. 三十年代以前深受清末画家任颐 (1840-1896)、费丹旭(1802-1850)的影响,笔下仕女造型纤细柔弱;

2. 三十年代学习明代画家唐寅(1470-1523)、吴伟(1459-1508)、陈洪绶(1599-1652),画风去弱存柔;

3. 1941年张大千前往敦煌,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对敦煌石窟壁画作了大量的临摹,汲取了六朝至隋唐时期人物画的创作手法与精神气度,在造型、线条、设色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仕女拥衾图, 张大千, 1946,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仕女拥衾图 张大千

关良(1900-1986)笔下的水墨戏曲人物乍一看总会让人怀疑是儿童画,略显稚拙天真。本幅表现的是《白蛇传•断桥》中小青拔剑欲杀许仙而被白素贞阻止的一幕。画中人物的动作以及眼神的一勾、一搭点出了三人微妙的关系。关良尤其擅长将画面定格在最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其创作并不诉诸于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其笔下人物的爱恨情仇。其画画中有戏、画中有情,往往尺幅虽小,然而生趣无穷。

白蛇传, 关良, 創作年代不詳,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白蛇传 关良

白蛇传, 关良, 創作年代不詳,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白娘子面对薄情郎,流露出既义愤又怨恨的眼神

白蛇传, 关良, 創作年代不詳,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许仙神色微愠,懊恼望向出手相救的白娘子,正欲辩说

潘天寿(1897-1971),早年师从吴昌硕,追求从传统出发而形成自己的面貌。新中国以后,潘天寿进入自己创作的巅峰时期,一方面经常采用前人名句、警句作为构思发轫,一方面也结合现实生活的体验经验,于平凡中阐发诗意并转化为感人的视觉形象,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题材领域。

灵岩涧一角图, 潘天寿, 1955,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灵岩涧一角图 潘天寿

玉兰黄鹂 (1956) 创作者:于非闇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玉兰黄鹂  于非闇

于非闇早年师从民间画师学艺,但这位老师并未教他如何作画,而是教他养花玩鸟斗蟋蟀和制颜料,由此熟悉花鸟鱼虫的解剖结构和特征习性。玉兰和黄鹂的形态虽被描绘地一丝不苟,却毫无拘谨刻板之态,鸟语花香,跃然纸上。这是因为于非闇坚持中国的工笔花鸟画并非“静物画”,而是用精简提炼的笔墨捕捉花鸟瞬息万变的动态。

黄胄(1925-1997)的艺术具有开创性的特征,也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代表之一。他的艺术题材扎根新时代的生活,在前无古人的“边疆”题材上不断拓展;他的主题性创作打破中国画的陈规羁绊,成为深入生活、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的艺术形式;他的艺术语言,熔铸古今、融合中外,以速写性的观察方法和表现力,推动了笔墨手法和作品意境的新创。

洪荒风雪图, 黄胄, 1955,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洪荒风雪图 黄胄

江山如此多娇图, 傅抱石, 关山月, 1959,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此图是新中国初期中国山水画的鸿篇巨制,作品主题来自毛泽东诗词,经过画家傅抱石、关山月的几易其稿,形成了最终的作品面貌,反映了新中国山水画向主题性发展的创作方向。作品尺幅巨大,以恢弘的视野描绘了云开雪霁、旭日东升之时莽莽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图景,很好地体现了诗词意境并进行了完美的视觉化表达。在画面中,傅抱石、关山月以高俯瞰的视点,统辖了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和东西南北、高山平原、长城内外、大河山下的不同景观地貌,实现了在现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描绘,创造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壮美画境。傅抱石、关山月的用笔用墨,不追求从小处着眼的细节刻画,而是从整个画面的气氛营造入手,加强了整体的感染力和统一性。用色在传统的青绿重彩上大胆新创,既加强了色彩的对比协调和色阶的丰富层次,又将色彩和水墨融为一体,形成了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

江山如此多娇图, 傅抱石, 关山月, 1959,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李可染(1907-1989)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画创作的代表人物,曾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深得两位20世纪早期中国画大师真传。进入新中国后,李可染通过写生深入社会生活,并积极引入光影、色彩等西方绘画元素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 60年代后创作了一批表现毛泽东诗意的作品,其中《万山红遍》堪称代表。

万山红遍, 李可染, 196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万山红遍 李可染

故事鸣谢名单:

展览解说—陈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方向。现任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策展人。关注中国古代绘画、中国近现代美术领域,现阶段由于工作关系,对当代艺术批评和策展的兴趣和认识逐渐加深。

所有参展内容的来源:
展出的故事有时可能由独立的第三方创作,并不完全代表以下提供这些内容的机构的观点。
浏览更多内容
相关主题
观妙中国
欣赏最精美的中国文化瑰宝
查看主题

对Visual arts感兴趣吗?

接收您的个性化 Culture Weekly 更新

您已完成订阅流程!

您的第一期 Culture Weekly 将在本周发放。

首页
探索
玩一玩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