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船灣志-活地方志香港海事博物館
承蒙香港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支持的《糧船灣志.「活」地方志》研究計劃,以地方志形式,搜集、調查並記錄西貢糧船灣的歷史與文化。
從「龍船灣」到「糧船灣」
糧船灣,或稱龍船澳、龍船灣,自古以來位處香港的戰略要衝和海貿航道旁。其英文名稱High Island,緣於此島地勢較周邊的島嶼為高。自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便是珠江口海防重鎮,南頭寨轄下「六汛」之一的海防據點。在這幅清代地圖,已載有「龍船灣」一名。
石錨錠石 (創作者: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海事博物館
考古學家於2016年在西貢海域發現宋代石錨碇石。相信是船隻路經香港的宋代碇石,形狀與日本博多灣、福建泉州及南海1號沉船的碇石相似,體積較小。碇石的發現為探討宋代時期香港海上貿易提供非常重要的資料。
木石錨復原圖香港海事博物館
船錨是船隻用以固定位置的設備。糧船灣發現的碇石,是木石船錨的其中一個石製組件。
西貢沙咀發現的魚紋陶片 (創作者: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海事博物館
1970年代初期,西貢沙咀遺址曾發現一艘古代沉船的殘骸,同時亦發現其他文物如陶片等。
修復中的大炮香港海事博物館
在2016年的水下考古發掘中,在糧船灣南端火石洲發現了兩枚18世紀英國製的鐵炮。歷來西貢海域的海盜猖獗,大炮的發現說明當時的商船可能以此作為保護,防禦海盜襲擊之用。
西貢伙頭墳洲出水的元代瓷片 (創作者: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海事博物館
在2016年的水下考古發掘中,在糧船灣南端火石洲發現其他文物如元代瓷片等。
宗教
「海上漂來」的信仰,可說是香港漁民百姓安身立命的寫照。例如糧船灣的天后廟、天主堂,西貢的基督教傳播,均見證了社會變遷、歷史興衰,更重要的是建構地方和身份認同、聯繫人與人關係的重要文化資產。
天后誕媽祖巡遊香港海事博物館
糧船灣的村民普遍祭拜媽祖,並興建媽祖廟(天后廟)。兩年一次的「天后出海出巡」慶典更是廣東沿海一帶唯一的天后出海的儀式。
天后 (20th century) 創作者:大昌佛像雕刻木器香港海事博物館
彩繪天后坐像
浮雕男女牌 (創作者:大昌佛像雕刻木器)香港海事博物館
彩繪浮雕男女牌,牌上人像代表五十歲或以上、已去世的水上人祖先:這些人像經常被雕繪成坐在寶座上、穿著長袍的富有人家。
天主堂遺跡香港海事博物館
1864年,意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的和倫泰神父(Fr. Simeon Volonteri)到西貢墟傳道,受到本地人熱情款待,將天后古廟附近一幅土地送予神父興建小堂、學校和宿舍。1910年,在龍船灣興建天主堂,現卻已坍毀,至於西貢北丫糧船灣新教堂則於1956年開幕,雖已毀損,但仍可見其結構及建築風格。
糧船灣公立學校香港海事博物館
糧船灣水上居民直至1950年代,甚少有機會讀書。至於島上的居民,在1925年已有書塾,東丫村的天后廟、北丫村的天主堂亦提供教育。直到二次大戰後,兩村希望復辦學校,1947年10月獲發牌照,定名為「糧船灣公立學校」。從此無論是陸上或水上的居民,均可獲同等機會接受教育。
糧船灣香港海事博物館
近十年來,通過居民的推廣、保育及傳承島上的傳統天后誕節慶;推廣文化保育及生態旅遊的發展,為糧船灣帶來新的機遇。2017年政府提出「改善碼頭計劃」,糧船灣碼頭亦包括在內。白臘村亦計劃將客家村屋改建成青年旅舍及興建和平公園,以推動文化生態旅遊。
魚板 (創作者: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
漁民把魚板放在海中拉行,以吸引魚群。
西貢火山岩園區香港海事博物館
糧船灣島嶼由獨特的玄武岩形成。約一億四千萬年前,中國東部處於激烈的火山活動時期,當時在香港地區形成幾座大火山,其中座落在今天的西貢的火山,火山熔岩層在冷卻成岩期間形成六角形岩柱,在糧船灣的分佈非常壯觀。
香港海事博物館朱文燕製作
此計劃由香港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資助
香港海事博物館陳麗碧為計劃總策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