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象征着文人的风清傲骨与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历来为人们所珍视。

引风百衲七弦琴 (907/979) 创作者:不详四川博物院

古琴起源于约公元前200年的汉朝。

仲尼式,螺钿十三微,琴底面首部阴刻楷书“引风”二字,左侧阴刻“铁侠”印一方,龙池右侧阴刻楷书“引风质合竹桐,相传为五代时物,旧藏家命名竹发,志其表也,而未曾镌,若有所得。余时丧耦,百忧之中获此珍异,因取竹桐兼喻之义名之,感吾生之未已,寄遐想于飞仙”。

左侧楷书阴刻: “唯竹与桐,高心所倚。并美兼收,相为表里。奇迹异缘,创闻琴史。不施漆髹,断纹如水。古意千年,九雷之比。水好良朋,涤烦报喜。庚辰秋日,铁侠”。

石涧敲冰古琴 (618/907) 创作者:不详四川博物院

该琴为神农式,琴身为狭长形木质音箱,头宽尾狭,通体有蛇腹断纹和少许梅花圈纹,琴面略呈弧形;外侧嵌圆形螺钿十三徽,琴面张弦七根(弦为后配),底部开两个长方形音槽,中部大的叫“龙池”,尾部小的叫“凤沼”,寓意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底面首部阴刻行草“石涧敲冰”四字,喻其有金石之声。龙池下腹部刻有篆书“玉泉”方印一枚。雁足两个。

“石涧敲冰”古琴 (619/907) 创作者:不详四川博物院

石涧敲冰古琴底部。

宋“醉玉”七弦琴 (960/1279)四川博物院

此琴面桐底梓,仲尼式,鹿角灰胎,通体髹栗壳色漆,有大块黄色斑纹,隐现流水断纹,白玉十三徽,岳山、承露、龙龈及焦尾等处均用白玉镶嵌,岫玉琴轸。龙池腹腔内左侧阴刻行书款“雍熙甲申春正月人日制”,背面项部居中阴刻行书“醉玉”二字,其右侧阴刻楷书铭文“宋雍熙雅器”,其左侧阴刻楷书“雪琴仙馆藏”。

明“太古希声”七弦琴 (1368/1644) 创作者:不详四川博物院

此琴面桐底梓,仲尼式,琴式制作规矩,瓦灰胎,通体髹黑漆,流水断纹,螺钿徽,五瓣秋葵花形木质雁足,红木焦尾,琴轸、琴弦缺失。

“诵馀”七弦琴 (960/1279) 创作者:不详四川博物院

仲尼式,通体黑褐色。琴面略星弧形。琴面为桐木制成,琴面张弦七根,轸足为木质。七轸缺其一。底面用梓木制成,开有“龙池”,“凤项” 二孔。背面首部阴刻篆文“诵馀”二字,“ 龙池”腰内部右侧刻楷书:“靖康元年(1126) 造”。左侧刻:“松弦馆重修”。20世纪50年代经中国古典音乐研究学院古琴专家查阜西教授鉴定为宋琴。

故事鸣谢名单:

四川博物院

所有参展内容的来源:
展出的故事有时可能由独立的第三方创作,并不完全代表以下提供这些内容的机构的观点。
浏览更多内容

对Sport感兴趣吗?

接收您的个性化 Culture Weekly 更新

您已完成订阅流程!

您的第一期 Culture Weekly 将在本周发放。

首页
探索
玩一玩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