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建筑大作

贝聿铭以全新手法重塑王府遗址。

来自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老馆鸟瞰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 1960 年,原址位于中国著名历史地标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是一座享誉全国的地方性博物馆。新馆由世界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于 2006 年完工落成,其赏心悦目的巧妙设计与忠王府的传统建筑风格交相辉映。

苏州博物馆新馆-28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主入口由贝聿铭亲自操刀设计。

苏州博物馆新馆-8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与贝聿铭

2004 年,时年已 85 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接手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项目。新馆紧邻著名景点拙政园和狮子林这两座传统苏州园林,同时也与苏州市的多处著名地标遥相对望。要设计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同时这座建筑又要与周围传统建筑完美融合,对贝聿铭先生而言,这个项目无疑挑战重重。

苏州博物馆新馆-20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1917 年出生在中国广州,1935 年移民美国,1955 年创立了贝氏建筑事务所,其设计作品遍布全球。贝聿铭先生有诸多著名代表作,例如香港中银大厦、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以及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苏州博物馆新馆-17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深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这一点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确,贝聿铭一直都对苏州传统园林的布局推崇有加,比如长廊、九曲小桥、重峦叠嶂的假山和水榭亭台这些构成元素。在将传统设计风格与现代设计风格交融方面,贝聿铭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大师。举例来说,北京香山饭店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州博物馆新馆-37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花卉和树木是园林的重要元素,也是贝聿铭的设计重点。无论是植物的种类、风格还是树龄,他都亲自甄选,苛刻地把控每一处细节。

苏州博物馆新馆-35苏州博物馆

园内的树种有松树、桂花和银杏,园内西侧则栽种了一片竹林。

苏州博物馆新馆-31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40苏州博物馆

尽管园中植物数量不多,但每一棵显然都是他的刻意之选。他提出的特别要求是,树木的姿态要优美,线条要柔和,这样植物景观的柔美与建筑的刚硬才能相互映衬,营造出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32苏州博物馆

垂柳长枝与白墙和后面屋顶的飞檐相映成趣。

苏州博物馆新馆-39苏州博物馆

荷花池

水流从人造瀑布中缓缓流入荷花池,打造出静谧典雅的美感。整个水系循环流动,不仅能调节湿度,还能净化室内空气。

苏州博物馆新馆-38苏州博物馆

您现在站在一座两层楼高的钢结构楼梯面前。一层巧妙地隐藏在荷花池内,而另一层则悬在半空,通过轻盈优雅的结构和透明的质感打造出现代艺术作品。

苏州博物馆新馆-43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15苏州博物馆

粉墙黛瓦是江南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新馆也保留了这样的传统色调,同时又融入了创新元素。

苏州博物馆新馆-30苏州博物馆

黑色瓦片被花岗石片取代。这种花岗岩称为“中国黑”,是从内蒙和山西省交界采集而来。这种岩石密度高、质地坚硬、不会开裂,这些特点使之成为替代传统黑色瓦片的理想之选。花岗石片加工成菱形,铺设于屋面之上,在晴朗的天气为深灰色,而在雨天则为深黑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37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36苏州博物馆

游客可以欣赏水边典雅的亭台楼阁和竹林,还能从低矮小桥的不同观景点一览开放式结构前方的步道。

苏州博物馆新馆-41苏州博物馆

大厅连接着博物馆的其他功能区。站在此处,明亮通透的大厅令人心旷神怡。大厅屋顶框架线由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像是一幅几何图形绘画。传统木质房梁由玻璃和钢材取代,解决了传统中式建筑在采光方面受限的问题,这也是贝聿铭“让光线来作设计”这一理念的精髓所在。

自然光可以通过接待大厅尖顶上的百叶窗倾泻而下。高挑的斜角窗让身处室内空间的游客随时能欣赏不断变换的天空。

苏州博物馆新馆-42苏州博物馆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基本理念之一。他能够巧妙娴熟地利用自然光,因此得到了“光影魔术师”的美誉。在馆中四处漫步时,可以观察到阳光与反射光的巧妙配合,打造出不同类型的光影效果。柔和的光影投射到地面和墙面,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流动的光影会给您带来全然不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自然光将内外部空间衔接起来,在光影的变化中紧密交织,而游人本身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来自黄色面板具有金属质感的光线,让整个色调变得更加柔和,光影交织,如梦如幻。如果站在上面一层欣赏廊道屋顶,就会看到三级拱起的屋顶由东向西错落有致,打造出行云流水般的空间质感。

太平天国旧址陈列苏州博物馆

欣赏其中一座展厅,该展厅将传统苏州灰砖、木质房梁、传统栅格门与丝绸宫灯完美融合。

故事鸣谢名单:

苏州博物馆,中国苏州

所有参展内容的来源:
展出的故事有时可能由独立的第三方创作,并不完全代表以下提供这些内容的机构的观点。
浏览更多内容
相关主题
观妙中国
欣赏最精美的中国文化瑰宝
查看主题
首页
探索
玩一玩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