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比科:早年

「偉大巨人覺醒」

"比科是馬修‧敏嘉怡 (Mathew Mzingaye) 和愛麗絲‧奴庫佐拉‧比科 (Alice Nokuzola Biko) 的兒子,出身卑微。他的父親原本是警察,後來轉為政府文書人員,在 1950 年於南非大學攻讀法律學位時過世,當時比科年僅四歲。自此以後,在威廉王城葛雷醫院 (Grey Hospital) 擔任家庭傭人的母親愛麗絲,便成為比科生命中影響他最深遠的力量。"

Image of Steve Biko, 原始來源:Daily Dispatch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Biko, the son of Mathew Mzingaye and Alice Nokuzola Biko, came from humble beginnings. His father served in the police force before landing a job as a government clerk. He died in 1950 while studying towards a law degree throug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Biko was four. From that age, the primary influence in Biko’s life was his mother, Alice, who worked as a domestic servant at Grey Hospital in King William’s Town.

「他的母親給予孩子們毫無保留的支持...在孩子的父親於 1950 年過世後,她身無分文,所以她必須賣力工作,含辛茹苦將四個孩子拉拔長大」

- 埃爾雷德‧斯塔布斯

Alice "Mamcete" Biko, 1977/1977, 原始來源:Biko Family Archiv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愛麗絲‧曼斯特‧比科

The Biko Home, 2007/2007,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Steve Biko Foundation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比科住家,南非威廉王城金斯伯格小鎮

Bukelwa Biko, 原始來源:Biko Family Archive
Khaya Biko, 原始來源:Avusa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布柯娃‧比科 (Bukelwa Biko) 卡亞‧比科 (Khaya Biko)

比科是四個孩子中的老三,上有姊姊布柯娃和哥哥卡亞,下有妹妹諾班蒂 (Nobandile Biko)。他們的名字合在一起會組成一個謎語:Hayi ukuBukeka kweKhaya laBantu aBandileyo,意為「我們喜歡大家庭」

Nobandile Biko, 原始來源:Biko Family Archiv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諾班蒂‧比科

「他不僅對家庭負責,也對黑人社區有責任感,尤其是社區的教育。當他獲得中學文憑時,是金斯伯格小鎮社區集資讓他繼續求學。這在金斯伯格小鎮是前所未聞的事,但他確實以優異成績取得文憑。他因此認為自己對社區有所虧欠,故而設立了金斯伯格教育信託。」

- 諾班蒂‧比科 (Nobandile Biko)

Charles Morgan Primary School, 2007/2007,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Steve Biko Foundation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比科早年曾就讀於查爾斯摩根幼稚園 (Charles Morgan Elementary) 以及金斯伯格鄉小鎮的富比士葛蘭中學 (Forbes Grant High School)

Secondary School Certificate, 原始來源:Biko Family Archiv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比科的中學成績單

"1963 年,史蒂夫‧比科在 15 歲獲准進入其兄卡亞‧比科一年前入學的教會學校羅芙戴爾學院就讀。當年稍後,他們兩兄弟和其他 50 名學生被當局懷疑是與 POQO 密切相關的被查禁組織泛非議會黨 (PAC) 的支持者而遭到逮捕。史蒂夫遭到警察的審問,儘管沒有證據顯示他有任何政治倾向,他後來仍遭到退學,並且被列入所有政府學校的黑名單之中。卡亞則因為身為 PAC 的成員而入獄。史蒂夫‧比科因此開始憎恨當局,根據卡亞的說法,「偉大巨人已經覺醒」。史蒂夫‧比科自己承認,他於 1976 年以被告證人的身分被法院傳喚,為他在黑人意識運動中接受審判的同志辯護,「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非常痛恨當局!」

1963 年的事件對於比科的政治前景有非常深遠的影響。遭到學校退學之後,他花了很多時間為入獄服刑的兄弟和同志送糧食和其他補給品。1963 年局勢的發展對史蒂夫‧比科而言是嚴峻的考驗,一向無憂無慮且政治冷感的史蒂夫終於因為來自卡亞和其他人的消息而深受撼動。  "

St. Francis College, 原始來源:St. Francis Colleg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聖弗朗西斯學院

Biko Receiving Prize, 原始來源:St. Francis Colleg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比科在高中作文比賽中獲獎

「1963 年,學校無故將他退學。就在這個時候,偉大的巨人終於覺醒了。」 

- 卡亞‧比科

Aelred Stubbs, 原始來源:Anglican Dioces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埃爾雷德‧斯塔布斯神父

1964 年,史蒂夫比科進入聖弗朗西斯學院就讀,這是另一所位於納塔爾瑪瑞安希爾 (Marianhill) 的教會學校。在這裡,他開始專心探索基督教自由教義與黑人實際生活之間的矛盾之處。他當時感到有些失望,因為羅芙戴爾學院的校長與全體教職員 (贊成漸進式的自由主義議題) 對於 1963 年審判不公這件事所做出的反應竟是如此的無能。當時比科和埃爾雷德‧斯塔布斯神父 (比科在羅芙戴爾學院期間的老師) 兩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忠實記錄了比科在這時候覺醒的證據。

Aelred Stubbs' Funeral Programme Aelred Stubbs' Funeral Programme, 2004-10-23/2004-10-23, 原始來源:Biko Family Archiv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斯塔布斯神父的葬禮流程表

I Write What I Like,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Steve Biko Foundation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斯塔布斯神父後來成為比科的朋友,他將比科的信件集結成書,書名為《寫我所愛》( I Write What I Like),內容涵蓋比科在 18 歲到 29 歲之間的所有寫作內容

「黑人意識的核心,就是讓黑人體會到,壓迫者對於被壓迫者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控制被壓迫者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的思想不受控制,就沒有任何人為的枷鎖可以讓人淪為奴隸,但如果一個人的心智受到壓迫者嚴重的操控,那麼被壓迫者將沒有足以對壓迫者造成威脅的餘地」

- 史蒂夫·比科,摘錄自《寫我所愛》

Biko's Farewell Letter, 原始來源:St. Francis Colleg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史蒂夫·比科寫給同學的告別信,當時他為了攻讀大學而離開聖弗朗西斯

Click on the Steve Biko Foundation logo to continue your journey into Biko's extraordinary life. Take a look at Steve Biko: The Black Consciousness Movement, Steve Biko: The Final Days, and Steve Biko: The Legacy.

故事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Steve Biko Foundation:

所有媒體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在某些情況下,精選故事可能是由獨立的第三方製作,並不代表下列展覽機構的意見與觀點。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