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

香港醫學博物館

建立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Hong Kong Medical Sciences Museum

解剖老鼠屍體模型 (2005)香港醫學博物館

解剖老鼠屍體模型

一九零二年至一九一二年期間,當局聘請香港西醫書院(一八八七年成立)的畢業生或高年級學生,擔任政府細菌學專家助手,負責將維多利亞城各處收集而來的老鼠解剖和檢驗,作為監控鼠疫工作的一環節。一九零七年四月至九月,收集老鼠達一萬九千五百隻,其中二十三隻受鼠疫桿菌感染。其後,當局增設檢驗老鼠是否帶有能散播鼠疫桿菌的印度鼠蚤(Xenopsyllax cheopis)及人蚤(pulex irritans)。

如模型所示,當時防止感染的意識不足,工作者無任何保護裝備(如手套、口罩、眼罩及保護外衣)。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老鼠箱 (1905)香港醫學博物館

老鼠箱

旨於監控腺鼠疫,當局於市內及郊區設置老鼠箱,收集街道上的老鼠死屍作細菌學檢驗。共有六百五十個鼠箱,懸掛電燈柱上,箱內載有苯酚(carbolic acid) 以作消毒。老鼠收集員每日兩次收集箱內老鼠以作檢驗,每隻死鼠註有所屬老鼠箱的編號,以示所屬來源。若發現老鼠感染鼠疫,當局會在該區展開深入調查。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已解剖的老鼠模型, 2005,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已解剖的老鼠模型

左面老鼠為正常,右一隻受鼠疫感染,呈現淋巴結發炎腫大。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脊柱牽拉矯形器, 1996,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脊柱牽拉矯形器

香港上世紀五十年代,脊柱結核及小兒麻痺症而引致脊柱變形甚為普遍。當時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主任Arthur Hodgson醫生及其團隊,在七十年代引進脊柱牽拉矯形器,以固定及糾正駝背或駝背側彎。「頭圈」為金屬環,由四枚螺絲於頭顱外圍繫上,而骨盤環則用兩條長釘橫過兩邊盤骨固定。施行牽引時病人須留在牀上。藉此儀器,醫護人員可控制向病人施用牽引力度,病人可保持清醒,其後可如常活動。由於脊髓承受的牽引力度強大,可能會出現併發症,如腦神經受損、脊柱受壓及延腦經枕骨大孔「凸出」。

隨著公共衞生日益改善,特別是對傳染病的控制,和實施在學校為兒重進行脊椎健康檢查等,須使用牽引及手術方法解決的脊椎異形情況,日漸罕見。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脊柱牽拉矯形器的應用,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脊柱牽拉矯形器的應用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婦女纏足模型及X光片,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纏足模型及X光片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纏足X光片,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纏足X光片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正常腳部X光片,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正常腳部X光片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紥腳, 2005,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紥腳

紥腳(又稱「三吋金蓮」)為古時習俗,將女童足踝緊紥,阻止其生長,過程痛苦異常。追本溯源,紥腳或始於中國五代十國(十至十一世紀),為上流社會宮廷舞女的習俗;宋承其風,成為社會時尚,僅社會低下階層、少數民族及華南漁民並無跟隨。紥腳被認為是女性吸引力及美麗的象徵,亦成為日後婚姻可「門當戶對」的必備條件。多年來當局有意禁絕,至一九一二年更將紥腳定為違法行為,但仍難以一時根除。時至今日,有少數年長中國女性,仍有紥脚並存活至今。

從模型及X光機所見,紥腳令足踝骨頭變形,加上不斷受到感染,造成永久殘疾。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針灸針具, 1999,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針灸針具

古時針具用石、竹或骨製成,遠較當代針具為大(見上圖)。 現時針具幼細如頭髮,且用不鏽鋼所製,既防銹使用時也更為靈活。目前已有長度大小不同的針具出售,並已消毒及預先包裝,用完即棄。 部份針具可循環再用,但毎次使用前必先消毒。使用時把針頭插入人體特定的針灸穴位,以治療各種疾病。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中華穿山甲, 1997,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中華穿山甲

中華穿山甲屬夜行動物,擅長捕食螞蟻及白蟻。身長五十至九十厘米。表面的鱗片由毛髮緊密生成,鋒利如刃,以防禦獵食者。一旦受威脅,身體可捲成球狀並將鱗片豎起。

民間視穿山甲為珍饈百味;傳統中醫均會使用其鱗片、血和肉以治療癌症、去腫、促進血液循環及輔助女性哺乳等用途。由於市場對上述需求甚廣,合共八種不同的穿山甲瀕臨絕種,所有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香港自一九三六年通過《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後,成為首個保護有關品種的司法權區之一。但條例執行遇上困難,直至鄰近國家通過並執行保護條例後才可順利施行。然而,亞洲及非洲走私活動依然猖獗,由二零一一年八月至二零一三年十月仍有約105,410 至210,820野生動物遭非法販賣。

相片由劉錫佳先生提供

Aquilaria sinensis 土沉香 Incense Tree香港醫學博物館

Aquilaria sinensis 土沉香 Incense Tree

土沉香是香港原生植物。木質原本淺色而無香氣,但因樹皮被破壞而被真菌入侵感染時,成熟的土沉香樹便會在受感染的木質分泌樹脂抵抗真菌。含有樹脂的木材變得深色及有香氣。這芳香的樹脂不僅是珍貴的中藥,亦是製做香和香水的貴重原料。「香港」的名字就是源自數百年前這裏所種植的土沉香樹及蓬勃的出口香品貿易。近年,為了其稀有木材,野生土沉香樹被胡亂非法砍伐,成為瀕危物種。

版權所屬.香港醫學博物館

沉香(含有樹脂的木材):中藥材和香品的原料,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沉香(含有樹脂的木材):中藥材和香品的原料

版權所屬.香港醫學博物館

Ficus hirta 五指毛桃 Hairy Fig香港醫學博物館

Ficus hirta 五指毛桃 Hairy Fig

在中國南方,五指毛桃的根不僅是常用中藥,亦是一種食物配料,常被添加到雞、豬肉湯內烹調,廣受歡迎。這是使用藥用植物,不僅作為藥物,亦視之為食物,透過日常飲食,達到治療、預防疾病及促進健康的一個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產於中國北方的補氣強身要藥黃芪(Radix Astragali 北芪)無法運達南方。本地原生植物五指毛桃的根,因為藥性類似,成為替代品,並自此被稱為「南芪」(南方的黃芪)。

版權所屬.香港醫學博物館

中藥材五指毛桃(桑科植物五指毛桃的乾燥根),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中藥材五指毛桃(桑科植物五指毛桃的乾燥根)

版權所屬.香港醫學博物館

Zanthoxylum nitidum 兩面針 Shiny-leaf Prickly Ash香港醫學博物館

Zanthoxylum nitidum 兩面針 Shiny-leaf Prickly Ash

這灌木的根,因為具止痛功能,自古以來被中醫採用,記載於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亦被列入中國藥典,中藥名:兩面針。兩面針有麻醉,解痙鎮痛作用。藥性含「小毒」,這是指藥物在治療人體的陰陽失衡時偏向過度糾正。因此,兩面針通常是以複方配方,讓組合中的其他多種藥物在煎煮過程中中和其毒性。中醫學藥理的「毒」與西方醫學的「毒」有所不同。

版權所屬.香港醫學博物館

中藥材兩面針(芸香科植物兩面針的亁燥根),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醫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中藥材兩面針(芸香科植物兩面針的亁燥根)

版權所屬.香港醫學博物館

故事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及教育之用
版權所有:香港醫學博物館 © 2015

所有媒體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在某些情況下,精選故事可能是由獨立的第三方製作,並不代表下列展覽機構的意見與觀點。

對Science感興趣嗎?

訂閱 Culture Weekly,接收個人化最新資訊

大功告成!

你將在本週收到第一份 Culture Weekly。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