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最美中国画(四)

宋元绘画:宫廷绘画的精妙和文人绘画的博兴

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高度繁荣的时期,绘画的各种技法类型和题材都趋于成熟完备。按照现代中国画分类方式划分的山水、人物、花鸟三大主要画科,在宋代时都已发展为独立画科并达到极高的水准。山水画上承五代,继荆浩、董源等风格开创者之后,北宋时期又涌现出李成、范宽、郭熙等个人风格鲜明的标志性大师。山水画风至南宋为之一变,从气魄雄伟的全景式构图逐渐转变为清新秀丽的边角式取景。花鸟画亦空前发展,按宫廷装饰需求及贵族皇室欣赏旨趣所创作的院体花鸟极尽富丽精微,与之面貌迥异的野逸风格水墨花鸟体系也初步形成。道释人物画到了宋代已经不复盛唐时代的宏伟气魄,逐渐显出衰落迹象,而婴戏、节庆等表现世俗生活的题材则应逐渐兴起的市民阶层需求蓬勃发展,具有政治规谏、讽喻作用的历史人物画的水准也难以为后世所超越。无论何种题材和风格,宋代绘画皆具有严谨、写实的特征,反映出宋人“格物致知”的认知观念和时代精神。



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之间的分野在宋代初露端倪,文人画初步建立了体现文人阶层形象与趣味的体系标准。到了元代,经过长期的积累酝酿,且由于异族统治所形成的政治上的排挤和思想上的相对自由,以南宋遗民、在野文人为主要创作群体的文人画大力发展,后来居上成为元代绘画最重要的成就,水准之高,即便是发展极盛成为画坛主流的明清文人画也难以超越。

范宽



中国早期绘画大师传世作品,其年代与真实作者大多存疑,但《溪山行旅图》是公认的范宽真迹,除了作品本身所呈现出的宋初绘画独有的撼人气魄,最具说服力的“铁证”便是范宽的落款。然而这两个字的签名隐藏得着实巧妙——画面右下角,商队身后的树丛中貌似一簇散落的树叶,仔细观看才依稀可辨认出“范宽”二字。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溪山行旅图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早春图, 郭熙, 1072,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早春图 郭熙

早春图, 郭熙, 1072,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三远法



山水画发展至北宋进入全盛时期,在神宗朝中担任宫廷画师的郭熙是这一时期山水画技法和理论上的卓越代表。由他概括并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特殊透视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山水画创作。

李公麟技法全面,人物、鞍马、花鸟、山水,无一不精,尤其是鞍马画的水准甚至可与该画种最顶峰时期的唐代相媲美。



《五马图》是李公麟鞍马画代表作,该卷共分五段,每段画一匹西域进贡的名马,并由一名奚官或圉人(专职养马的人)牵引。李公麟仅用最朴素的单线白描,便将人物、马匹塑造得神完气足、个性鲜明,尤其是马匹,虽不是宾士腾踏的动态,仍令人感受到骏马勃发的生命活力。



《五马图》每段上还有同时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黄庭坚的题跋,记录了马名、来源、身长等信息,和李公麟精彩绝伦的画迹,共同体现了宋人格物治理的精神。

五马图, 李公麟,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五马图(右段) 李公麟

五马图, 李公麟,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五马图(左段) 李公麟

两宋时期,中国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北宋前期,宫廷画家黄居采继承了其父黄筌的花鸟画风格,使细腻艳丽的富贵风格成为评判当时宫廷花鸟画优劣的准绳,直到崔白等人的出现,才打破了它一直以来的主导地位。崔白与黄筌一样注重写生、造型准确,但在画面中多了几分生趣,正是这种对禽鸟神态的关注,表明了花鸟画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双喜图, 崔白,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双喜图 崔白

双喜图, 崔白,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双喜图, 崔白,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婴戏图是一种盛行于两宋,描绘儿童生活题材的风俗画。此画传为宣和画院侍诏苏汉臣所作,他以擅画释道人物,特别是婴儿的状貌神情著称。画面描绘了在秋天的庭院里,一对姐弟趴在圆凳上专心致志地玩着推枣磨的游戏。画面情节虽然简单,但是细节却刻画得丰富逼真。两个小朋友身着花纹精致的裤子和小褂,男童梳髫女童梳髻是当时流行的儿童发式。

秋庭戏婴图, 苏汉臣, 1172,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秋庭戏婴图, 苏汉臣, 1172,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秋庭戏婴图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苏汉臣, 1172,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背景庭院中耸立一笋状奇石,环绕其盛开的芙蓉、菊花、梅花和山茶,都是秋天的时令花卉。在另一只黑漆圆凳上放置着马转轮、八宝纹纸格、玳瑁盘、小陀螺、红色佛塔与双碗钵等精致的玩具,地面上还散落着一对小铙钹。此画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宋代的民风民俗,也具有宣扬谦让之风的教化功能。

泼墨仙人图, 梁楷,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泼墨仙人图 梁楷

泼墨仙人图, 梁楷, 宋代,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此作以酣畅淋漓、浓淡分明的笔墨刻画了一位仙人酒醉后步履蹒跚、憨态可掬的模样。画家本人似乎也是乘着酒兴信笔挥毫,寥寥几笔便将仙人的古怪形貌和滑稽神情勾勒得活灵活现。

罗汉又称阿罗汉,是依梵文音译而成。罗汉题材出现在绘画中始于唐代,两宋时达到鼎盛。画中罗汉高鼻深目,着右袒式袈裟,足蹬芒鞋,相貌打扮似印度僧人。他双手交叠搭在身前树枝上,眉头紧蹙,双目凝神,似已入定。

罗汉图, 刘松年, 1207,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罗汉图, 刘松年, 1207,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罗汉图 刘松年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1351,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1351,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1351,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1351,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本幅图其实只是“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长卷的一部分。 《富春山居图》诞生以后,历代藏家都视为致宝。流传至清代时,收藏家吴洪裕对它更是爱之情切,弥留之际,甚至要将这幅画烧掉以带入阴间。据说焚烧此图时,吴家后人实在不舍,从火堆中将其抢救出来,但画还是被损毁了,断为一长一短两段。较短的起首一段,现名为《剩山图》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本幅是较长的后段,又名《无用师卷》。本作品是黄公望七十九岁时,为他的友人道士郑樗所绘,画的是浙江省富春江一带的景色。据说,黄公望学画很晚,但他非常有悟性,而且热爱写生,喜欢携带笔墨,到大自然中对景取材。本幅长卷,浩浩荡荡六米有余,画百里富春江景,应当也是黄公望平日观察自然,勤于积累的结果。

王蒙



元末时曾任小官,后辞官隐居了很长一段时间,明初时又当过一段时间的知州,后因政治案被人牵连死于狱中。王蒙的外祖父是赵孟頫,王蒙之所以学画,估计是深受赵氏一门的影响,但王蒙的面貌,与赵氏相去甚远,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王蒙的作品构图十分饱满,山峦、山岭常常顶天立地,而且布局十分复杂,山叠山,水复水,层层叠叠向后铺陈。他还擅长用解锁皴和渴墨苔点,密密麻麻的,让人感觉山中植被丰茂,有一种苍茫之感。

青卞隐居图 (元代 1366) 创作者:王蒙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青卞隐居图 王蒙

王蒙的一生一直处于“出”和“处”的纠结与矛盾中,所以他的山水画有着浓重的隐逸情节。本幅所绘的卞山,本是王蒙家乡浙江吴兴的一座普通的山,但在王蒙笔下,却成为了一种隐逸的精神归宿的象征。王蒙还笃信道教,也有不少学者从道教“无为”等精神和理论层面来解释王蒙的绘画。

倪瓒



“元四家”中最具性格特点的一位。据说,倪瓒性格孤僻狷狂,还有洁癖。他家本是大地主,因祖上善于积累而富有资财,但倪瓒却无心经营,终日与和尚道士为伍,或者访友论画,元末社会动乱时,他甚至变卖了所有财产,遣散了所有仆人,四处游历,最后竟不知死于何处。倪瓒的绘画,是他强烈主观意兴的抒发,他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逸笔草草”,“聊以自娱”。他的绘画总给人一种萧肃、空远的感觉,非常的简单而平和,好似他内心对极致净洁的追求。

渔庄秋霁图, 倪瓒, 1374, 收藏方: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收起展开详情

渔庄秋霁图 倪瓒

故事鸣谢名单:

展览解说—















陈婧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研究生,专业为中国古代书画研究。曾著有《姑苏繁华图》等,参与写作和编撰《中国艺术5000年》、《最美的中国古典绘画》、《中国美术史研究年度报告》等。

所有参展内容的来源:
展出的故事有时可能由独立的第三方创作,并不完全代表以下提供这些内容的机构的观点。
浏览更多内容
相关主题
观妙中国
欣赏最精美的中国文化瑰宝
查看主题
首页
探索
玩一玩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