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兵法

第十五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覽

arrowman建築兵法

策展理念

我們的社會正在不斷發展演進。幾十年來,香港靠著 不斷的城市發展,成就了我城的快速經濟增長。從最 初的漁村到輕工業城,躍升為傲視全球的頂級金融中 心。年代復始,經濟發展漸成成功的黃金定律以及社 會前進的最大驅動力。

社會學之父涂爾幹提出「社會事實」這個名詞,泛指 個人以外的社會模式。「社會事實」包括社會規範、道 德觀念、習俗、慣例、規則和存在於個人以外的其他 社會模式。這個概念建基於個人被社會現實所制約, 形成了「可接受的行為邊界」,但這些邊界並非一成 不變。每一代人都會基於其特定的社會現狀,建構出 當代的規範和價值觀。對於我們的新一代,道德價值 已逐步從經濟發展,轉化到內省、關注人文價值、公 民權益、少數族群權益、公平性、本土化、社會企業 責任、可持續發展的生活,這些形成了新一代的底 線。當某些範疇的底線與社會的「邊界」發生衝突, 就會衍生社會變化。瑪麗.道格拉斯進一步指出,透 過破壞既定規則或社會規範,越界者為追尋「二元對 立及可能性」,他們立於危險邊緣,甚或邊緣之外。 形勢是險峻的,不論越界者被拉扯到何方,整個情勢 和社會經驗都會被改變,甚至逆轉。任何處於這些 邊緣的思想都十分脆弱,這正是我們所謂的「邊緣」 或「戰場」。 我們每一位年輕參展建築家或藝術家都非常獨特,他 們擁有專業知識,且各具特色、個性,並展現全新的 道德價值,是社會中重要且嶄新的原動力。他們了解 社會趨勢,並認識科技發展。無論作為建築師或藝術 家,他們不免要在麵包與理想之間掙扎求存,並面對 著種種的創作困境。為回應策展理念內關於「邊緣」 (戰場)的定義,他們在兵法書《三十六計》中,自 選一個謀略,透過建築來展示他們如何在建築的前沿 戰場上取勝。我們希望聽到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如 何透過在建築和藝術領域,平衡個人需要與公共規 範,並表達出對社會的關注。

古代中國兵法經常被現代商場借鏡,並且以多國 語言成書出版,暢銷全球。《三十六計》概述適用於 政治、戰爭和人文運動中使用的計謀、戰術。現代 版本分為序、六套計及後語。頭三套主講優勢下的 戰略,後三套則相反,列出劣勢下如何反敗為勝。 每計的口訣都伴隨著一個簡短的註釋,解述如何應 用於軍事上。這三十六個口訣與三十六個中國歷史 和民間傳說中的戰役有關,場景以戰國時代和三國 時期為主。《三十六計》分為六套,每套由六個計組 成:第一套為勝戰計,第二套為敵戰計,第三套為 攻戰計,第四套為混戰計,第五套為並戰計,第六 套為敗戰計。

《以一敵萬 - 故鄉三部曲》 (創作者:蘇國堅)建築兵法

以一敵萬--故鄉三部曲

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建築師嘗試以一人之力、一人所有之資 源,在他所能所及的地方,以三部曲的形式作出小改善;以小處影響大,如針灸的原理,去改變一班人的想法。 首部曲:無垢 建築師兒時居住的家鄉農村--廣州古料村,現在已變成城中村。絕大部分的古民宅都被拆建成高層公寓,出租給外來的民工,而餘下來的都給荒廢了。建築師首先清理自己袓屋瓦頂的雜草和幾十年的泥沙,甚至以吸塵機清理最底層的泥麈,並以攝影及錄像方法記錄。最後以巡遊及公共展示的方式,喚起村民對古民宅的尊重。 二部曲:東社計劃 村落的四角本來設置了社稷壇及涼亭,原是村民最重要的社交場所,曰東、南、西、北社。但外來人口缺乏公德心,加上文革破壞了傳統意識,連神社也變成垃圾崗。建築師以改善神社的設計,企圖復興 原來的社交場所。 三部曲:家祠計劃 除祖居外,建築師還有一小塊家族擁有的住宅基地。一塊土地上如果沒有上蓋的話,拆遷時是不會收到賠償的;因此要以低價建一棟沒人住的樓房。以此為一契機,建築師欲建一棟家族的祠堂,以當代的建築語言及開放的活動場所,重建這𥚃的社區關係。

借刀殺人,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借刀殺人
利用矛盾、反間、離間等謀略,巧妙的借用別國的力量,來擊敗敵人,並能保存自己的實力。

蘇國堅,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蘇國堅為香港註冊建築師,於大學任教建築設計和藝術實踐,並獲提名為常駐藝術家。其最新作品為「一個人的空間」和探討一個人的力量。

標準化的「無」到「有」 (創作者:翁松光和趙恒美)建築兵法

標準化的「無」到「有」

標準化源於現代化的過程。標準化作為一種發展的工具,帶給我們一個快速進步的社會。 五十多年前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但在這個快速的設計及建設工業中,有些人不假思索地跟隨了標準化的腳步,甚至到了一個地步,忘記了人們的基本需要。標準化到頭來只製造出廉價的罐頭式產物。 標準化旨在提供一個適合所有人的設計,它嘗試滿足所有人。可是一個為所有人的設計等於一個為非人的設計。標準化令用家和設計者的關係歸「無」。 香港建築處處流露標準化的影子。這些標準往往只為經濟及市場服務,並沒有真正考慮用家的感受。這正是我們建築師要逾越的戰線。 這展覽利用一個真實的別墅項目,以標準的正方體為出發點,試著重構用者與建築的關係。

無中生有,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無中生有
所謂無中生有是將沒有假裝成有,使出虛虛實實的手段,以混淆對方判斷的策略。

翁松光,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翁松光是香港執業建築師,曾在多間著名本地則樓任職,其後創立了「谷古建築」。翁氏曾於2015 年被「透視雜誌」選為設計師「四十驕子」。翁氏亦於大學任教建築。

趙恒美,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趙恒美,2008 年香港年青建築師得主。曾於2009 年被「透視雜誌」選為設計師「四十驕子」。趙氏在2011年成立「谷古建築」。趙氏亦為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教授論文課程。

沒有綠色建築,只有建築活在綠色生活。 (創作者:葉頌文)建築兵法

沒有綠色建築, 只有建築活在綠色生活。

聯繫自然與城市生活需要一個選擇嗎?居所離地面越高,與自然和社區的聯繫就越疏離,越需要充滿綠色、陽光、涼風,與家人和鄰居互動的宜居環境。這是高密建築之基本,人與自然與生俱來互動聯繫之延續,我們要堅守。

連椅:【建築師作業計謀七十六--共生空中花園】 建築物越高,越需要與自然和鄰里互動的生活領域。

連椅:【建築師作業計謀九十九--親生物設計】 建築物越密,越需要人與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

李代桃僵,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李代桃僵
就是捨棄李而獲得桃的策略。也就是用最小的損失得到最大的勝利。

葉頌文,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葉頌文是環保建築師,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環保設計副總監,香港建築師學會內務部副主席,香港建築中心副主席,2010 年青年建築師獎得獎者。

輪迴 - 重生 (創作者:葉梵)建築兵法

輪迴--重生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很容易就看到新舊建築並排而立的情景。而一些建築隨著歲月變得古舊,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舊建築需要完全拆卸,因為他們或許已經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我們拆除這些舊建築,我們破壞的不只是建築物而已,我們也破壞了城市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也許翻新這些舊建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翻新舊建築以延長他們的壽命,就像為我們的孩子伸延文化的日記。正正就好像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十四計借屍還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借屍還魂,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借屍還魂
原意是指,已失去的效用東西,又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

葉梵,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葉梵於1984 年出生,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油墨、黃銅和不銹鋼是葉氏主要的創作媒介,葉氏的風格主要是表現他對城市景觀的看法和感受。

WE嘩藍屋(足本故事) (創作者:謝錦榮)建築兵法

WE 嘩藍屋 (足本故事)

威尼斯主辦策展人 Alejandro Aravena 提出人民醒覺及團結力量對建築面貌的衝擊。我們香港策展隊伍對這種現象作了觀察,並以中國兵法智慧三十六計作點題回應。 我這次展覽內容是關於灣仔「We 嘩藍屋」的紀錄。這個故事重點不在於歷史建築的修復,而是一個社區的修復。它記載著原住民在 2007 年得悉政府有意將他們習慣了的老房子發展做旅遊項目,由無助不知所措至自我了解、充權、抗爭的故事。團結的力量還包括社工、學界、建築師、規劃師、作家、藝術家和許多關心事情的普通市民。我們成功否決了政府的方案,及後催化了政府推出「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用一次性資助方法協助非牟利團體營運建築群,使原住民可按其意願繼續留下生活。 我有幸自 2007 年起跟大伙兒走過這條爭取之路,及可以替他們設計方案。這個建築工程於 2012 年開始,預計 2016 年底完成。這次展覽的背景,其實是位於藍屋地舖「香港故事館」的縮影,它是街坊的聚腳點,也是每年慶祝中秋的回憶。

釜底抽薪,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釜底抽薪
就是抽薪止沸,徹底根除的意思。換句話說,當敵人勢力強大,我方無法以實力與其相對抗時,就要運用策略以削弱敵方的氣勢,進而屈服對方,出其不意的打擊對方的弱點。

金蟬脫殼,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金蟬脫殼
在千鈞一髮之際,設法留下偽裝的假像,以掩人耳目,然後暗中逃走,這種巧妙的脫身方法就是金蟬脫殼。

謝錦榮,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謝錦榮,1997 年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2000 年取得青年發展中心建築設計比賽第一名,及後創立MDFA 建築師事務所至今。在這次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裡,謝氏會帶來香港居民及義工朋友們就城市發展進行抗爭的故事,及後催化了「留屋留人」的復修舊建築和復修社區的案例。

無限的有限空間 (創作者:魏忠漢)建築兵法

無限的有限空間

高密度生活和極端的資本主義環境下,市民生活壓力大, 政府政策和市民的生活期望有很大落差。它導致社會撕裂,社會意識形態各走極端。特別對那些低收入的市民 而言,這些都是極端生活價值的後遺症。 低收入人士的板間房(臥室空間)約 1900 毫米 x1500 毫米,這空間已成為睡眠的基本物理單位,也作為判斷社會地位和人生階段的測量指標。 屏風有限制空間概念,但分隔的同時是否亦應有整合空間的概念(無限制的想像空間)? 它在分隔空間時亦誘發互動,令自由意志在有限的空間裡展示它的可能性。如詩一般,用有限的文字誘出巨大的想像空間美感。你能體驗到板間房 2.75 平方米的有限空間帶來的詩意嗎?它可能為限制(Limitation)提供一個新的層面,擴大我們的想像力,在高密度的生活及壓力中給人釋放無限的質量。

渾水摸魚,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渾水摸魚
原意是指攪混池水,使魚兒昏頭轉向,然後加以捕捉。利用敵人內部混亂,失去主體性時再予以攻擊,即可以輕易擊潰對方。

魏忠漢, 魏忠漢,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魏忠漢建築師擁跨界別經驗,專門研究傳統中國哲學和當代設計的關係,銳意從中國傳統文化中開拓出新的現代家具演繹,於2012 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年青建築師大獎。

初告解 (創作者:蕭國建)建築兵法

初告解

「請神父祝福,我罪人願在教會內悔改,這是我第一次 懺悔。」弗蘭克.奧康納《初告解》 建築師相信自己的使命,是塑造我城和為大眾構建適合的棲身之所,可惜多數人往往被派往負責違背良心和原則的工程,因而積下罪咎感。他們唯有參考第 27 計「假癡不癲」,暫時忘卻自己的道德底綫,並希望透過「告解」承認罪孽而得到寬恕。 「初告解」以金屬碌架床製成,模仿密集的住宅大廈。佈局成簡化的大教堂,配有門廊、殿堂、教堂,鼓勵建築師向教堂的上空告解、懺悔,得以釋懷。

假癡不癲,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假癡不癲
便是裝成癡呆狀,讓對方消除戒心,其實內心非常的冷靜,等最佳的時機就立刻行動,和扮豬吃老虎是同義的。

蕭國健,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蕭國健自小在紐西蘭長大,在UNITEC 理工建築學院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他選擇返回香港,正式開始他的建築實踐。蕭氏多年來於本地著名建築師事務所任職,曾參與大量香港及中國內地建築項目,包括住宅、商業、總體規劃、文化及可持續發展項目。蕭氏於2014 年更成為2013 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獎冠軍得主。於2012 年,創立設計團隊「築夢.社」,並於2013年獲得香港旅遊發展局-綵燈大觀園設計比賽金獎,作品名為「 悅滿中秋」,於同年中秋節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展出。2015 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邀請蕭氏擔任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行的「築.跡-香港建築展」及第十五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香港館總策展人。

生活、金錢和個人空間的沉思 (創作者:馬潔怡)建築兵法

生活、金錢和 個人空間的沉思

「貧窮」在香港意味著什麼?它又與我們何干? 一般展覧往往對展示弱勢社群的生存狀態充滿前設,我們卻把行為逆轉──把一個為弱勢社區工作的非牟利建築設計工作室「多磨建社」,其財務記錄和日常雜亂的生活一一曝 光──作為一種自我反思。 我們希望探討因社會和經濟狀況而面對困難的社群,及身處在缺乏可負擔住宅選擇的社會中,作為建築師可怎樣採取行動改變這些困局。過程中我們考慮: · 我們如何觀察和了解面對的環境和社群? · 我們如何自我反省和評價?

假癡不癲,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假癡不癲
便是裝成癡呆狀,讓對方消除戒心,其實內心非常的冷靜,等最佳的時機就立刻行動,和扮豬吃老虎是同義的。

馬潔怡,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馬潔怡(Maggie) 專門透過人性化設計和持續發展策略,調研、設計和實踐社區建築。與Mark Kingsley為多磨建社(DOMAT) 的創辦人。

缸中回憶 (創作者:陳沛康)建築兵法

缸中回憶

一直以來香港的發展方向都在強調「忘記過去,放眼未來」,很多見證著歷史或有著集體回憶的建築物都被「經濟發展」取替。價值觀都與金錢掛勾,任何形態的事情都被貼上價錢。 我認為建築的價值不能用其華麗的外貌、知名度或商業價值來衡量。建築本身只是一個載體,孕育著不同的故事和生命也同時記錄著城市的轉變,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空間、功能和歷史,這些不同的價值連起來使建築變得有意義。 這次展覽將會是圍繞著我在新界的祖屋。它雖然沒有過百年歷史,但承載了三代人的回憶,經歷過大大小小的事情仍然屹立不倒。我將會在這裡找出一絲絲歷史的痕跡和見證著香港改變的故事在這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展出,從建築中認識過去,再尋找未來。 我的戰線是如何把大家喚醒改變這種扭曲的生態,我雖不能擁有這片土地,加上在不久的將來這片土地便會被新界東北發展移平,但我希望用建築設計師的角度為這個地方做個記錄,把這些故事傳承下去。

反客為主,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反客為主
由被動的狀態轉為主動,進而掌握到控制權,與喧賓奪主意義相同,是以漸進的方式進行,一有機會就立刻把握住,進而掌握主導權。

陳沛康,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陳沛康先後於英國利物浦大學及東倫敦大學建築學系畢業,亦曾在英國及香港建築師事務所任職。陳氏於2013 年與蕭國健共同創立了「築夢.社」建築事務所,同年獲得香港綵燈大觀園設計比賽金獎,「悅滿中秋」建成後於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展出。「悅滿中秋」在環保與建築體現很大的突破,而且獲頒發多個本地及國際的建築獎項。

空間的貧窮與多元 (創作者:鄧耀倫)建築兵法

空間的貧窮與多元

香港一直都處於一個特定「戰場」的「前線」之上--缺乏生活空間及其引申的複雜社會現象。 基於其城市密度及緊密的空間,香港被視為未來高密度城市的實驗室。是次探索的是高密度、複雜、城市肌理中的異度次元--深水埗。 深水埗被標籤為香港最貧困的地區,50 年代起開始發展密集的住宅,是一個緊湊、複雜、高度多元化的地區。這裡混合了本土基層、內地移民、東南亞族群及許多其他民族。人們孕育了無數方法來面對限制,由空間貧窮開始,演變出空間的重新演繹,最終產生空間的再創造。 由空間貧窮到空間多元,這作品展示出香港人如何將空間限制轉化為具啟發性的空間發明,我們稱之為「反客為主」。 三十六計之「反客為主」: 「為人驅使者為奴,為人尊處者為客,不能立足者為暫客,能立足者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為賤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為主矣。」

反客為主,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反客為主
由被動的狀態轉為主動,進而掌握到控制權,與喧賓奪主意義相同,是以漸進的方式進行,一有機會就立刻把握住,進而掌握主導權。

鄧耀倫,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鄧耀倫是註冊建築師,畢業於香港大學及倫敦建築協會。鄧氏曾獲頒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傑出青年建築師獎、透視「40 under 40」獎及香港青年服務大獎等。是次作品是由鄧氏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導師莫婷昕、陳瑋棠帶領的學生集體創作。

風光 (創作者:鄧國騫)建築兵法

風光

都會裡,處處是氣候與光的爭奪戰,人們採納、改變、偽造風與光,在天然人造間,營造一個個符合現代化標準的生活環境。我們在自然與文明的進程中,一再追問所謂生命的意義。究竟,追求哪一種美學及價值,才是終極又永恆的? 屏風的大樓、建設的弧線及商場的玻璃,在建築的邊界定義風光,眼前似是城市學習生物擬態產生的地球與太陽,實質促成自都會與自然整合而成的美人計,將媚態掩藏的真正意圖並列於假象和所謂自然表徵的符號。那末,我們 能否重新被啟發,以發掘更多元的價值取向及選擇方法,以獲得最終勝利?

美人計,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美人計 兵強攻其將,將智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以利禦寇,順而相保。美人計就是用美女來迷惑對方,使其耽溺於享樂,失去戰鬥的意志。

鄧國騫,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鄧國騫,混合媒介藝術家,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2009 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優秀獎;2013 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

空城 - 劏房之出路 (創作者:陳國權、陳啟聰和何勵琪)建築兵法

空城--劏房之出路

由於公共房屋供不應求,香港人的住屋成本持續攀昇,以致劏房應運而生。 回首 50 年代,香港政府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補貼形式的公共房屋計劃。住在公共房屋的居民生活空間雖然有限,但他們還可以利用建築物內的公共空間,如電梯大堂、入口大堂和屋頂空間等進行日常娛樂和社交生活。反觀現今劏房戶的狀況,卻連這些在公共空間進行的社交和娛樂也沒有。我們能如何在劏房住宅尋求富有彈性的公共空間,讓劏房户在擠迫的環境中仍維持應有的社交生活呢 ?

空城計,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The 33rd Stratagem:
When the enemy is superior in numbers and your situation is such that you expect to be overrun at any moment, then drop all pretence of military preparedness and act casually. Unless the enemy has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your situation this unusual behavior will arouse suspicions. With luck he will be dissuaded from attacking.

陳國權,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陳國權,2000 年於澳洲悉尼大學畢業後回到香港尋求發展。雖然在尋找的路上是成功的,但是陳氏並沒有因此而忘記建築的基本──人,尤其是在眼前的社會問題。由2006 年起,陳氏一直參與香港建築師學會的社區關係發展委員會事務,以冀將建築拉近社會。

陳啟聰,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陳啟聰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推廣本地建築設計。陳氏曾於2013 年獲頒青年建築師優異獎榮譽獎並於同年獲頒專業義工服務領袖殊榮。

何勵琪,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何勵琪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及香港大學建築碩士學位。何氏先後在紐約、北京工作,後回港發展並成立設計公司RICE Studio。於2013年「給香港一份GIFT」設計概念比賽獲頒專業組冠軍。此外她亦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與展覽,現於香港大學任教。

天箏 (創作者:陳閃)建築兵法

天箏

作品透過從香港各區捕捉的「城市天空」作為風箏的形狀。把城市與風箏矛盾地拉在一起,這共存的狀態正正是文明與自然的對立。風箏盛載著我們生活的一些問題、訴求、希望或夢想, 透過「放風箏」的形式,表現出抽離、解放、回歸自然的意境,同時亦借喻風箏在軍事上用於偵察、通信聯絡、救生、求援的用途,以反思城市發展、與國際間的溝通及對大自然的嚮往。藉著作品透過脫離現有的社會框架,尋找更能配合以人為本而非以經濟效益為本的單一化城市發展。

走為上計,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走為上計
走為上策不是三十六計中最明智的計策,而是說當情況非常危險的時候,走到恰到好處,走到讓人覺得聰明的做法。

陳閃,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建築兵法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陳閃,1987 年於香港出生,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主修繪畫。陳氏以城市建築作為主要創作題材。

故事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館長]
岑延威建築師
王英偉博士,GBS,JP

[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董事]
主席 岑延威
副主席 朱海山
馮宜萱,JP
林雲峰,JP
楊麗芳

[督導委員會]
(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聯合組成)
主席 林雲峰,JP
副主席 楊麗芳
香港藝術發展局代表
符展成
郭永勝
劉栢堅
鄧偉文
王維仁
鍾宏亮
馮宜萱,JP
龔翊豪
廖善民
岑延威

[總策展人]
蕭國健

[策展人]
陳沛康 展覽及場地設計/財政及贊助翁松光 平面設計/編輯及出版
蘇國堅 展覽規劃及場地佈置
謝錦榮 展覽及場地設計
魏忠漢 活動及教育
葉志霖 媒體及公共關係

[參展人]
蕭國健
陳沛康
翁松光
蘇國堅
謝錦榮
魏忠漢
趙恒美
葉頌文
何勵琪
陳啟聰
陳國權
鄧耀倫
馬潔怡
鄧國騫
陳閃
葉梵

[香港建築師學會秘書處]
張容美卿, 註冊主任
施筱穎, 高級經理
杜以樂, 項目主任
蔡玉蓮, 會計主任

[香港藝術發展局辦事處]
周蕙心, 行政總裁
林鴻怡, 文化交流經理
麥蓓蒂, 策劃及文化交流總監
劉雪敏, 文化交流高級主任

[特別鳴謝]
香港建築師學會前會長鍾華楠先生饋贈墨寶
梁之之

[設計]
盧曉峰
黃浩嘉

[策展見習]
劉嘉莉

所有媒體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在某些情況下,精選故事可能是由獨立的第三方製作,並不代表下列展覽機構的意見與觀點。
探索更多內容
相關主題
Biennale Architettura 2016
Explore the Biennale Architettura 2016. Be inspired by the wonder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查看主題

對Visual arts感興趣嗎?

訂閱 Culture Weekly,接收個人化最新資訊

大功告成!

你將在本週收到第一份 Culture Weekly。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