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雕塑園區

雕塑園區 (2020-02-05) 創作者: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佔地面積約10公頃,園區雕塑公園展出多個由臺灣藝術家創作之雕塑品。

李再鈐〈元〉 (1994) 創作者:李再鈐國立臺灣美術館

乍看仿如英文字母「W」的作品「元」,是從長方型盒體的概念出發,將不同面向加以組合焊接,再噴上工業用的大紅色漆,與周遭環境相結合,十分醒目亮眼。

同心 (1994) 創作者:許禮憲國立臺灣美術館

以半具象的女性裸體造型,連續串聯成環圈;視覺上可以明辨出弧線、直線、不同大小起伏的有機量塊交織,且有著一股連續性動感。

謝棟樑〈展〉 (1988) 創作者:謝棟樑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是謝棟樑「圓形系列」代表作,將太極哲理中的「陰陽開合」以雕塑的造型觀念來詮釋,一收一發,開合延展不斷;一陰一陽,相互重疊交錯,造型上外顯出「圓中求方」與「曲直成圓」特性,在統一與變化中,隱諭傳統與現代的相融相輔。

李光裕〈凝I〉 (1994) 創作者:李光裕國立臺灣美術館

〈凝(Ⅰ)〉蘊含濃厚的宗教底蘊,放置在國美館正門右側牆面的挖空處

神情安然的佛首斜靠在線條婉約圓潤的手掌上,任憑藍天白雲在穿透的背景流動變換,在喧鬧的戶外空間凝聚出靜謐安寧之氛圍,成為國美館最醒目的入口意象。

雲擁 (1994) 創作者:王慶臺國立臺灣美術館

《雲擁》在有趣渾圓的輪廓下,少了材質(銅雕)給人厚重冰冷的感覺,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彎曲如雲朵的女孩造型,直立的髮辮如隨風飄動般,使整體作品呈現輕快且純真的樣貌。作品同時兼具了抽象和具象的雕塑語彙,藝術家將幽默的造型和個人化的語言融入其中,試圖傳達內心情感的訴求。

多福 (1994) 創作者:謝棟樑國立臺灣美術館

〈多福〉以曲線和圓呈現作品之圓融感,並刻意將青銅漆成接近石榴的棗紅色隱喻「子孫興旺」,中空設計則能讓小孩爬進作品內,讓景觀雕塑切入生活之中。另有「帥仕相」、「柿子」等象徵中國固有傳統「多子、多孫、多福氣」之期希望。

遠觀此件作品,抽象造型猶如一隻向上飛揚的大鳥,皆是表現正向力量的表徵。

人與房子的關係─不安 (1994) 創作者:劉柏村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品將簡潔的長方體幾何框架,和捲縮成團的人物結合一體,傾斜的置放在園區內,欲表達是現代文明造就了一個安全堅固的「家」,

但人身處在這個框架裡面,就像囚禁於象牙塔中,人的心靈就像作品蜷曲的人像一樣呈現錯綜複雜的壓迫和空飄,是一個不安的靈魂。

追憶 (1994) 創作者:曹牙國立臺灣美術館

《追憶》以超現實手法表現人的情感概念,讓觀者自由想像給予不同的詮釋。

紅色鐵蛋 (2005) 創作者:李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

將鐵板經由雷射切割成為幾個圓形與橢圓的平面幾何造型,巧妙地組合成立體的蛋。

紅色的外表代表一顆熱情的心,作品造型也如同一艘準備啟動的飛船或者蓄勢待發的紅色砲彈,將要迎接新一年的喜氣來臨。

故事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國立臺灣美術館

所有媒體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在某些情況下,精選故事可能是由獨立的第三方製作,並不代表下列展覽機構的意見與觀點。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