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

百年服務

1890年代紅磡黃埔船塢一號旱塢的「HMS Powerful」號香港海事博物館

百年服務

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黃埔船塢) 的歷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紀中期。黃埔船塢於1863年正式成立,至1880年代,已大規模地發展,船塢位置分佈於港島西區及香港仔、九龍大角咀及紅磡。在之後的60年間,黃埔船塢與另一船塢太古船塢業務上互比高低,在廣東省現代造船業的發展過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黃埔船塢生產的船隻類型小自木製遊艇,大自5千噸的輪船。在香港海面上,至今還可以看到由黃埔船塢建造的天星小輪及已退役的「葛量洪號滅火輪」。2008年,黃埔船塢的珍貴玻璃底片、照片和出版物等捐贈予香港海事博物館,成為博物館重要收藏之一。通過此收藏,我們能分享與船塢相關的集體回憶與故事。

黃埔「竹港」 (1860) 創作者:Gift of Mr. Antony J. Hardy香港海事博物館

從黃埔到香港

從18世紀初開始,西方船隻被禁止越過黃埔。外國船隻只允許在黃埔南側下錨。但中國的南洋貿易船隻仍可前往廣州。

中國黃埔 (1835) 創作者:Lithograph by Edward Duncan. From a painting by William John Huggins.香港海事博物館

自長洲島遠眺黃埔 (1843)香港海事博物館

廣州黃埔泥塢, attributed to Marciano Antonio Baptista (1826-1896),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海事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黃埔最早的泥塢 (1850) 創作者:何安達先生借展香港海事博物館

黃埔是首個在中國海域為外國商船建立船塢的地方。鐵行輪船公司(P&O)於黃埔發展泥塢,以將其公司船隻停靠在内。 1845年,P&O派遣了來自蘇格蘭的船匠約翰·柯拜(John Coupe)來黃埔建造船塢並看顧在中國停靠的船隻。其後他改建泥塢,並建造了柯拜船塢。

此畫中央遠處是黃埔泥塢,左方船改装自貨船,是約翰·柯拜的居所,可見柯拜夫婦正站在船甲板上。黄埔泥塢因鴉片戰爭而幾乎全毁。據說在1856年,柯拜被乘小艇的御匪綁走,從此失蹤。船塢其後由他兒子接管。

早期的香港黃埔船塢,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海事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香港鴨脷洲船塢 (1873)香港海事博物館

1863年,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成立,接管了約翰·柯拜兒子的柯拜樂臣船塢(Couper and Lockson Docks)。黃埔船塢亦是香港第一家註冊的公司。1865年,黃埔船塢收購位於香港仔的林蒙柯柏船塢(Lamont and Hope Docks)。

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年報 (1973)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約翰林蒙(John Lamont)租用香港仔物業的契約。黃埔船塢在1865年收購了該物業。

建造中的紅磡九龍船塢 (照片來源:HUD Pictures from the Past)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黃埔船塢於1870年收購合併九龍紅磡的聯合船塢公司及其兩個碼頭。這著名的九龍船塢營運了一個多世紀,直至1980年關閉。這張舊照片顯示了約於1885年正在紅磡建造的九龍一號船塢。

位於大角咀的船塢照片(1890-1900年)香港海事博物館

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職員在總部前合照, David Johnston先生贈, 1920/1930,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海事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在此玻璃底片可見黃埔船塢成員

香港黃埔船塢的職員在總部前合照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War Bomber 號準備啟航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從一次大戰到二次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期間,黃埔船塢受英國政府所僱,建造標準型的貨船和拖船。這張照片顯示了等待下水的 “ War Bomber” 蒸汽船。

La Fronde 船模型, 香港海軍模型交流會贈,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海事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06年丙午風災時,法國魚雷艇La Fronde號試圖向陷入危難的中國水手提供幫助,被一艘不受控制的蒸汽船撞毀至一分為二,五名船員被淹死。船員紀念碑曾設在九龍,現豎立於跑馬地香港墳場。這艘沉船在黃埔船塢進行修復,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早的海軍戰役中服役。

S. S. Planorbis (1922) 創作者:On loan from Mr. David Johnston香港海事博物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黃埔船塢的業務一直大幅增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造成損毀為止。

“ Planorbis”號,是黃埔船塢在1920年代為Anglo-Saxon Petroleum Company建造的油輪。

建造中的太平號蒸汽船 (1926)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這張玻璃底片顯示了約1925年太平號輪船的建造過程。

建造中的太平號蒸汽船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送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此玻璃底片中可見香港黃埔船塢製作的電工鋼鑄件及一工作人員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此玻璃底片中可見香港黃埔船塢製作的電工鋼鑄件及一工人

香港黃埔船塢製作的電工鋼鑄件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送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九龍半島街道圖 (創作者:Gordian Gaeta 先生送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1920年代九龍半島街景圖,右方可見黃埔船塢。

Photo showing a plaque marked HK & Whampoa Dock Engine and a bell (1923) 創作者:Gift of Mr. David Johnston香港海事博物館

源生號模型, 香港警務處香港水警借展,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海事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源生號蒸汽船建造模型。源生號是1920年怡和輪船有限公司訂購兩艘船中的第二艘,它是由黃埔船塢建造,並於1923年下水。該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徵用,主要服役於東面水域一帶,在戰爭中倖存下來。

源生號香港海事博物館

九龍船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轟炸 (照片來源:HUD Pictures from the Past) (1945)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從毀壞到恢復

日本在轟炸船塢及於1941年12月佔領香港後,便迅速修復船塢以建造和修理船隻。黃埔船塢被大阪造船公司接管,以建造和修理軍方使用的商船。其後美國空軍轟炸香港的船塢,以至到了1944年中期,大部分船塢均無法使用。 1945年1月16日,九龍船塢被炸彈炸毀至完全摧毀。根據紀錄,戰爭期間共有140枚炸彈落在黃埔船塢的設施。

日本憲兵隊員合照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日本憲兵隊成員合照

日本及本地船塢工人在發動機前合照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日本人(穿著淺色服裝者)和本地船塢工人在新引擎前合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黃埔船塢造成的損毀 (創作者:大衛.莊士敦先生惠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毀毀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黃埔船塢的重建工作 (創作者:大衛.莊士敦先生惠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在戰爭中遭受破壞之後,黃埔船塢獲得復修資助,以修理或重建受毀壞的的船塢設施、機械和建築物。

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設施圖(Pictures from the Past) (1963)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送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黃埔船塢擴展並提供廣泛的工程服務,包括船隻修理和小型建造工程。

九龍船塢總部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九龍船塢總辦事處為昔日的海濱地標,直到1960年代中期進行現代化工程為止。

葛量洪號滅火輪模型, 尉遲新先生送贈,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海事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黃埔船塢於1952年建造葛量洪號滅火輪,延續了長久而來建造滅火輪,渡輪和其他本地專業船隻(包括油輪)的服務,同時亦反映了1950年代香港造船業的成就。

天星小輪模型, 香港富創國際有限公司, 2007,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海事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天星小輪的展示模型,是黃埔船塢在1956年至1965年之間建造的11架柴油動力天星小輪之一。

九龍船塢進行維修的挪威油輪 (1960)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1960年的照片,可見正在九龍一號船塢維修的挪威油輪Ferncraig號。

太古船塢建造的第一艘蒸汽船「沙市號」於1910年下水 (1910) 創作者: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服務香港海事博物館

從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到香港聯合船塢集團有限公司

1972年,黃埔船塢與太古集團旗下的太古船塢合併為香港聯合船塢集團(HUD)。兩家船廠都面臨著來自日本和台灣的競爭,並均於1960年代末停止新建 , 最後決定將船塢業務合併,並於1980年遷至青衣,原有土地則用以建設香港最大的中產階級住宅區。

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年報內頁 (1972)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集團主席在1972年年度報告中提及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的合併。

HUD Pictures from the Past, David Johnston先生贈, 1990,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香港海事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位處青衣的香港聯合船塢 (1985)香港海事博物館

1980年,紅磡廠址給予長江和記實業後,造船廠的業務集中於青衣。

黃埔花園 (創作者:David Johnston 先生送贈)香港海事博物館

黃埔花園的船形商場,屹立於九龍一號船塢的原址上,象徵著黃埔船塢服務一百多年的歷史。

故事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Produced by:
Jack Chou (student trainee, 2020), Katherine Chu (Head of Education)
Advisor:
Martin Cresswell (Consultant)
Tim Ko (advice on photos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ranslation:
Jasmine Lau (2020 Summer Intern)
Chinese copy-editing:
Katherine Chu (Head of Education)
English copy-editing:
Stuart Heaver

所有媒體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在某些情況下,精選故事可能是由獨立的第三方製作,並不代表下列展覽機構的意見與觀點。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