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認識的臺灣前輩藝術家

他們建構了臺灣藝術史

臺灣次高山 (創作者:石川欽一郎)國立臺灣美術館

曾經留學英國學習水彩的石川欽一郎,任教臺北師範學院時創立了臺灣最早的美術運動團體,揭開臺灣美術運動的序幕。〈臺灣次高山〉是藝術家描繪台灣風景的傑作之一,掌握水彩的特性,畫面以三等分區分,並以輕盈簡潔、明亮浪漫的色彩貼切地表現出台灣陽光強烈照射的特質。

永樂町 (1939) 創作者:倪蔣懷國立臺灣美術館

倪蔣懷是石川欽一郎的學生,畫下臺灣美術史上最早的一張水彩畫。

「永樂町」是以台灣的風光為主題的風景水彩畫,靈活運用水分與顏色,足見亞熱帶氣候常見的燦爛陽光,觀者的視點消失在巷道的盡頭,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

霧社 (1934) 創作者:鹽月桃甫國立臺灣美術館

鹽月桃甫運用油畫媒材表現台灣特有的自然與人文風土,對近代臺灣美術發展有重要貢獻。鹽月桃甫運用油畫媒材表現台灣特有的自然與人文風土。1930年10月,霧社爆發了日本統治殖民史上最嚴重的原住民反抗事件,對原住民有深刻感情的鹽月桃甫,創作了多件以霧社為題材的作品,表達對原住民的關懷,及對統治者殘暴行為的矛盾心情和沉痛的反省。

作品底色以強烈的橘色鋪設,巧妙地將賽德克族的服飾以色面構成其特色,四條由上而下的白色線條則強而有力的突顯族群幡旗的力量,而人物嗔目的眼神似乎訴說無言的抗議。

嘉義遊園地(嘉義公園) (1937) 創作者:陳澄波國立臺灣美術館

陳澄波是臺灣美術史上第一位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的臺灣人。「多重視點」是他慣用的手法。

畫面構圖焦點強調高聳天際的鳳凰木,前面水池有許多鶴與白鵝嬉戲,活潑自由的筆調凸顯出藝術家融合水墨線性律動感的表現特色,由此畫看出作者對綠色調有著很深的研究,受光面與背光面之間的連繫透過這些種種綠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香圓 (1929) 創作者:劉錦堂國立臺灣美術館

劉錦堂致力於中西繪畫的融合,開創獨特的藝術風格。〈香圓〉以粗黑、厚重的線條勾勒出人物和物體的造型,呈現一股堅硬明確的圖案性質。

厚實飽滿的肌肉線條走向表現出勃勃生氣,厚重的衣裳則突顯人物型態的真實體感,人物深邃的眼神則傳遞出圖畫背後的種種故事。

庭院 (1920) 創作者:鄉原古統國立臺灣美術館

鄉原古統曾在臺灣任教19年,以引導者的角色致力於臺灣近代美術的推展,影響多位臺籍畫家。他的作品以細膩描繪著稱,

〈庭院〉以致密構圖描繪木瓜樹、火雞、竹籬笆,以墨線勾線、以膠施彩,設色華麗,餘白處飾以金箔,凸顯出裝飾性的效果,巧妙構成台灣早期鄉村庭院悠閒的景象。

蓮池 (1930) 創作者:林玉山國立臺灣美術館

〈蓮池〉是林玉山為臺灣美術史留下的一件傳世經典作品。作品表現出西方寫實觀念,又具東方繪畫特色與臺灣風土色彩。

畫面捕捉荷花清晨盛開最美的時刻,荷葉開展,露珠於葉上凝結欲滴,花朵或含苞或綻放、嬌嫩動人,白鷺鷥盯著小魚緩步移動,掉落的花瓣如小舟漂浮在清澄水面。全圖以石青、石綠暈染荷葉,嫣紅敷花,水面施以泥金,顯得富麗典雅。

夕月 (1931) 創作者:呂鐵州國立臺灣美術館

呂鐵州的創作歷程恰如近代臺灣繪畫從傳統走向現代化。〈夕月〉以粉妝點的上弦月高掛在天空,露出柔美的亮光,幾株平實的花草,在月下迎風而動。

呂鐵州注重寫生的工夫及細膩、詩意的描繪,讓平實無華的花草變得清雅脫俗,綻放生氣且顯得詩意盎然,具有濃厚的京都派「寫生主義、花鳥雋詠、集千年錘鍊文化傳統於一身的寧靜與愁緒」之風格。

慶日 (1959) 創作者:陳敬輝國立臺灣美術館

畫中人物在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裏身著白色旗袍與繡鞋,手持香扇斜坐在地板上,臉上淺淺的笑容散發出心中的喜悅。

陳敬輝擅長用線條表現人物的外型輪廓與立體感,並且可從人物的穿著窺見當時的流行時尚。

所有媒體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在某些情況下,精選故事可能是由獨立的第三方製作,並不代表下列展覽機構的意見與觀點。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