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的智慧

中国古代设计

灰陶行龙 -3望野博物馆

设计连接科学与艺术,将古代科技以艺术的形式保存下来。设计跨越时空,在当时满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在现代又以新的启迪推动社会的发展。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物吧!

战国青铜错金银几何纹两头灯 -2望野博物馆

光明的记忆

电气时代到来前,人们利用火驱散黑暗,灯具应运而生。在古代中国,灯具主要为青铜和陶瓷两大类。

战国青铜行鼎灯 (战国)望野博物馆

战国鼎形青铜行灯

收合时,其造型为双键扣盖的三足圆鼎,内盛燃油,容量大且盖合严密,防止油料溢泄。

使用时,支起双耳连接的双键,顶端合拢,扣住翻转的鼎盖,鼎盖即作为灯盘使用。设计构造精巧,使用方便,是贵族出行时携用的灯。

汉代青铜椭圆盒型折叠盖灯 -1望野博物馆

汉代青铜椭圆盒形折叠盖灯

造型为椭圆形盖盒,盒内储放灯油,盒盖一半可以向上翻转,翻转后的半个盒盖就是灯盘。

汉代青铜椭圆盒型折叠盖灯 -2望野博物馆

灯盘内侧有一小流嘴,当灯置而不用时,可将灯盘内剩余灯油沿小流嘴注入盒腹中,再把盖子合上,可以看出古人节俭、卫生、安全的意识。

青铜鸟形顶花灯 -1望野博物馆

青铜鸟形顶花灯

灯具整体造型为一只头顶花冠、振翅欲飞的鸟。鸟腹中空用于盛放灯油。鸟冠连接花形灯柱,用于放置灯芯。尾翼长而平直,便于持握。

宋代黑釉省油灯 -1望野博物馆

宋代黑釉省油灯

唐宋时期,省油瓷灯出现。这件黑釉省油灯通过从腹身后侧的小孔注入凉水,降低灯具整体温度,从而降低灯油散发的速度,延长燃烧时间。

战国青铜错金银马首几何纹琴轸钥 -1望野博物馆

文人的雅致

文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社会阶层之一,他们领学术之先,致苍生之世,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而文房用具包含多种材质和工艺,也反映了社会审美和工艺设计的发展。

汉代青铜镂空旋转香薰 汉代青铜镂空旋转香薰 (汉代)望野博物馆

汉代青铜镂空承盘香薰

由炉盖、炉身、炉柱、炉座和承盘五部分构成。

汉代青铜镂空旋转香薰 -2望野博物馆

盖有镂孔,盖与身以活轴相连,以子母口扣合,柱身有花叶形配饰,整体造型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

长方形抄手瓶池歙砚 长方形抄手瓶池歙砚 (南宋)望野博物馆

长方形抄手瓶池歙砚

抄手砚为宋代所特有,由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

长方形抄手瓶池歙砚 -2望野博物馆

造型简洁,规矩方直,线条流畅,端正雅致。

明代鹿角巧作降龙罗汉图香筒 -1望野博物馆

明代鹿角降龙罗汉图香筒

由鹿角制作而成,上面刻有降龙罗汉图,内里可放置线香,制作精巧、便携。

清代康熙素三彩镂空香囊球 -1望野博物馆

女性的温婉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深闺生活是相对神秘而缺少记述的,但文物遗存可以印证我们对“她”的想象。这些女性生活用具,受到社会习俗、大众审美和情感价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小巧而精致,大体展现了一种温婉秀丽的女性形象。

如意云纹金盖盒 -3望野博物馆

如意云纹金盖盒

盖盒可盛放香料、胭脂、首饰等物,在女性梳妆台上十分常见。

如意云纹金盖盒 -2望野博物馆

如意云纹采用锤鍱工艺打造,装饰具有立体感和对称美。

山水楼阁云纹青铜镜 -1望野博物馆

山水楼阁云纹青铜镜

整体造型为云托月,铜镜背面浮雕月宫神仙故事图。

山水楼阁云纹青铜镜 -2望野博物馆

左侧一株桂树枝叶繁茂,树下有玉兔捣药。

右上方一座重檐楼阁,应为广寒宫。

宋代铜折叠镜 -2望野博物馆

宋代青铜折叠镜

折叠镜在古代铜镜中较为罕见,镜面和盖盒以活轴相连,体积小,便于携带。

宋代铜折叠镜 -1望野博物馆

类似形制的镜子至今仍在使用。

战国青铜错金银凤鸟纹押簧盒 -1望野博物馆

战国青铜错金银凤鸟纹押簧盒

盒子采用了先进的押簧工艺,按压顶端,盒盖即开。盒面装饰战国时期楚国风格的错金银凤鸟纹。

战国青铜错金银凤鸟纹押簧盒 -2望野博物馆

顶部的衔环可穿绳,将盒子挂佩于腰间,随身携带,方便小巧。

战国青铜填嵌菱花格戈 -1望野博物馆

实力的守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争关系国家安危、人命生死,历朝历代为了提升国防实力,尤其重视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将最先进的科技应用在兵器的设计和制造之中。

战国青铜错金银动物纹弩机 -2望野博物馆

战国青铜错金银动物纹弩机

弩机是弩的一个组成部分,安装于弩臂后部,用于扣弦、发射,相当于现代枪械的扳机。

这件弩机机身有错金的虎、鸮、鹤、鹿、兔等动物纹饰。

元代至正贰年铜铸涂金三眼铳 -2望野博物馆

元代至正贰年铜铸涂金三眼铳

铳是短火器,铳管内添加火药,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点燃火绳引爆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三眼铳有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

元代至正贰年铜铸涂金三眼铳 -3望野博物馆

这件三眼铳的柄座刻有“至正贰年造”字样,表明它制造于元至正贰年,即1342年。

所有参展内容的来源:
展出的故事有时可能由独立的第三方创作,并不完全代表以下提供这些内容的机构的观点。
浏览更多内容